一、導言
早在多年以前,許多建築相關的研究者其所鑽研的研究領域因應社會的需求,已慢慢的從建築本質的傳統技藝之探討轉向以使用者的角度來思考與設計規劃的研究。至今,建築實務之環境規劃設計,仍然需要建築相關的使用問題之檢討研究作為參考的指標,如許多公私立機構的設置標準與空間設計之規劃,每年都得經過評鑑,由審查委員針對其專業領域與建築空間的應用等進行評估,因此,在這樣的基礎概念構成之下,使用者的環境使用行為之研究才會越來越受到重視,以減少資源浪費等不必要的事情發生。
二、環境行為研究理論
環境行為研究(environment-behavior studies,簡稱E-B),是在環境論述(environmental discourse)中浮現的一個學科,在約四十年前,是英美國家關於社會與行為因素方面最有影響力的研究之一。環境行為的研究發展涵蓋了相當多的領域,從心理學、社會學、地理學、人類學到規劃與設計專業等領域都涵括在內,其確切的研究領域到底在哪?目前還無法很清楚的去界定它,但現今許多研究者則將環境行為研究界定為”關乎實質環境與人類行為間互動的研究” (夏鑄九,1992)。
環境行為論述的課題,可分為兩部分來討論:
(一) 環境與行為的關係:環境行為研究以關心人類行為之特殊性為基本前提,其所強調的是環境─行為”關係”的動態互換,而這些元素與人之間的一系列關係,是有秩序的,有模式與結構的,並非偶然集成。且在人的理想狀態下,從其認知與行為的週期性回饋內容,以達到最佳環境的結果。
(二) 環境行為研究的應用:環境設計等於環境行為研究,其應用於使環境政策、規劃、設計與教育等方面,使之做的更好,以至於改善生活品質(Mooer, Tuttle and Howell,1985)。
環境行為研究常以空間功能為研究主軸,雖非有意忽視,但在其美學的要求上,卻是以使用者本身的準則來評斷形式,經由人與環境的關係來考量其空間形式,也就是說,環境的設計是從人與環境交互影響的內容來考量空間的形式設計。
環境設計的決策點在於自我意識過程也就是環境─行為研究後的交互過程中,經由理性的分析而改善的。環境設計研究的應用包含了:公共政策的形成、環境企劃書製作、電算機輔助設計、參與性設計方法、用後評估(POE)等,在這些環境行為研究的應用,提醒了設計者們:”設計與研究必須相互作用”,且應用層次上,最關鍵的考量部份為環境企劃書的製作、設計準則、以及用後評估三大部分。
三、環境行為研究策略
環境行為研究的策略從三個部份來探究,分別是:方式、設計與場所。一個環境行為的研究案,由定義問題開始,也就是說心中要有腹案,要先估量一下對問題知道的多少;想知道什麼;以及打算從何處得到結果。
(一) 研究方式
在所知不多的情況下,可以先做預備調查,對研究對象進行一般性的了解,其了解方式可分為兩種:診斷式與描述式;但若是要改進某一特別的理論,則要採取:理論式或行動式的研究方式。
1. 診斷式研究:幫助深入了解某一環境、地方,提供某一論題廣泛的旁證,而不是絕對可信用的、特定的發現(Hyman, 1955:67)。較重視廣度。
2. 描述式研究:儘可能地精確描述、度量某特定人、事、物的各種特質與內在關係,發展清楚觀念,又可應用在相關的現象上,這是描述式研究很重要的目的。較屬於歸納式、規範式、非數據或依據的(John Zeisel,1996)。
3. 理論研究:是檢驗特定的假設,這些假設是由別處的經驗所暗示的,或者由更廣泛的理論推論而來。其除增加對某些問題一般性的了解外,更注意問題的概念架構,而不單是觀察對象的某些精確特質。
4. 行動式研究:此研究方式是在環境現況中,加入一些改變,之後再分析此改變給人們預期與未預期、直接而長久的影響。目的在透過瞭解以前對某些事物之改變,像實質環境、管理方式、政策、做決定的方式,來改進以後的類似行動。
(二) 研究設計
研究設計策略為:研究者選擇用什麼樣的研究設計去應付某一問題,決定於如何定義問題。研究的設計主要可分為三種:個案研究、調查式研究、實驗性研究。
1. 個案研究:針對研究對象進行個人、建築物、機關、社團或某一事件,以描述、偵測的研究方式,建立其涵構資料,然後觀察其內部的元素與元素之間的關係,或本身的變化與外圍之影響。此研究方式需要多種研究技巧,以觀察、紀錄實質線索與參與性的研究技巧為主。
2. 調查式研究:針對某一現象進行量化資料的收集與分析,最常用的方法為郵寄問卷、訪問或藉由有系統的觀察實質環境之遺跡,甚至是行為來收集相關的數據資料。其限制在於:樣本大小、母體大小、抽樣技巧、以及問題的重點。此研究方式在正式收集數據之前,需先進行試探測性的研究,針對研究對象進行的初步探測與了解。
3. 實驗性研究:為研究者要度量某一行動加入某特定情況所產生的效應。使用「控制」來獲得實驗性的知識。在實驗中,研究者組織運用各式各樣的操作來控制各種因素。
(三) 研究場所
不論研究計畫是個案研究、調查研究或實驗性研究,都得決定其研究場所,也就是說在怎樣的空間場所是令人感興趣的,或有價值的研究內容。研究場所可分為自然情境與人為情境兩種。
1. 自然情境:特別適合診斷式研究,透過研究以了解實際現況索發生的─因素、關係以及互動的情境等。亦可以實驗的方式,藉由改變一部份的實質環境、特別的社交行為或政策,觀察其前後比較的差異性。在自然情境下的場所,是較無變數的。
2. 人為情境(經過設計的情境):此為其研究的場所是經過計劃的、有效控制的研究環境。以觀察人們,並從其身上收集資料,度量研究對象的某些特質。
以上所述的研究場所與研究方法是可以組合的,以最能夠解決問題的組合方式來作為研究的內容與方法為主。
四、小結
環境行為研究策略包含認定問題與如何面對與應付,該設計研究策略所採取的低一個步驟很重要,不僅對研究者的分配時間、金錢與精力的方式,或對以後觀察的內容都有很大的影響。
參考文獻
John Zeisel,1996,《Inquiry by Design-Tools for Environment-Behavior Research》,關華山譯,田園程式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夏鑄九,1992,《理論建築-著象空間實踐的理論建構》,台灣社會研究叢刊。
龔平邦,1983,《行動科學概論》,三民書局。
2010年3月23日 星期二
2010年3月7日 星期日
專題研討(四)作業一:指定導讀「創意思境」
專題研討(四)作業一:指定導讀「創意思境」 作者:楊裕富 博士
引言
「創意思境」這本書是楊裕富博士花了整整一年多的時間細心整理出來的工具書,主要以視覺傳達設計的角度來撰寫,可以說是視覺傳達設計的專業用書,而這本書深入淺出的批判性內容,以至於其內容有一定的深度與廣度,是一本相當實用的一本書。
主要的章節分成三篇,分別是:點子篇、思路篇和再現篇。
點子篇
第一章 什麼是設計?什麼是視覺傳達設計?
人會對美感的經驗往往是來自於喜歡的物件,注意自我的容貌也是一種美感的經驗。人以造形藝術捕捉”美感經驗”的習慣,也發生在與藝術相近的”工具”生產上,而這些工具就包含了建築物、實質環境景觀、日常生活器具、衣物裝飾或是一些特有的指示與符號等。
視覺傳達設計就是以文字、符號、造形來捕捉美感,捕捉表達意象、意念與企圖。
1-1 設計就是具有美感經驗、具有使用功能的造型活動
小學的美術勞作、中學的美術與工藝、廟會的捏麵人、家裡的椅子,這些都是設計,與設計科系裡的所稱的設計有何不同?
一般而言,具有美感經驗同時具有使用功能的造形活動都可以稱為設計,只是有程度上的區別。所謂的美感經驗與使用功能,並不只是由創作者來感受與判斷,也要由生產者、消費者來判斷。
十九世紀工業革命後,手工製作與機械生產的設計分開來了,前者稱為手工藝,後者稱為設計。不管怎麼區分,都要能符合”具有美感經驗、具有使用功能”的條件。
1-2 設計、造形藝術與生活
設計與美術又有何差別?美術作品也是可以拿來觀賞、送禮,不也具備使用功能嗎?
在西方文化的文藝復興時期美術與設計是沒有區別的,但現代社會有了區分。美術注重原創性,注重美感經驗的捕捉,最終的使用功能就是讓觀賞者重現美感經驗,而這美感經驗可以與生活結合與脫離。設計除注重原創性,更注重生產性,設計作品可以量產,除了美感經驗的捕捉外,更注重實用與使用功能。
因此,設計活動與設計品通常比美術活動與藝術品更加的與生活結合在一起。
1-3 設計的種類
二次世界大戰後,設計行也因專業分工而紛出許多設計專業。如今設計行業可分成空間設計、工業設計、視覺傳達設計、其他類等四大領域;純美數可分成裝置藝術、繪畫、建築藝術、雕塑等四大領域。如下圖所示:
圖1-1 設計與藝術的領域
這樣的分類裡也會有些重疊,如家具設計可歸類於工業設計或空間設計,因為設計行業的分工是為了加速生產。設計即分工後,不同設計領域之間還是有太多的共通技能,依系統的觀點來細分時,就會有許多子分類可以歸屬於上層兩個以上的母分類。
而建築為何屬於純美術也屬於設計呢?原因有二,一是建築行業歷史悠久,與造形藝術同時出現於人類文化中,二是在近代西方藝術史的建構過程中,從十八世紀起就把建築藝術、繪畫藝術、雕塑藝術定為造型藝術的三個分項,建築藝術又為首位與高峰之上,至今許多西方藝術史書籍,都把建築藝術當作純藝術裡很重要的一支。建築也隸屬於設計行業的因素,是建築設計作品除具美感經驗(捕捉美感、傳遞美感與享受美感),同時也具有使用功能(提供活動的場所、遮風避雨),所以當然是設計作品。
1-4 用視覺因素來溝通說服的造形活動
視覺傳達設計也稱為圖案設計、裝飾設計、美術工藝設計、美術設計、商業設計或平面設計。稱為商業設計是因為就作品的目的而言,商業設計主要的作品就是為了商業行銷而需要的廣告作品;稱為平面設計則是作品表現的範圍與運用媒體主要都是以平面為主,少有立體作品。
從1980年代到1990年代,從公益廣告、企業識別設計系統(CIS)到網際網路、無版印刷、虛擬實境等,這些作品不單是為了商業行銷而做的廣告,更不限定於平面或紙品的印刷,所以1980年代後這些得用同類性質的作品或服務的共同因素來稱呼,其共同因素有二:第一因素是運用視覺媒材;第二因素是以溝通、說服為目的,所以視覺傳達設計(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應運而生。
1-5 視覺美感要素
視覺傳達設計裡,視覺有何重要的性質?
現代設計運動認為視覺的重要性質就是點、線、面、體性質的探討與組合;認為視覺得重要性就是彩度、明度、色相的探討與組合。但以上所述,忽略了心理知識層面、文化知識層面、人類視覺層面的探討。
心理層面而言,視覺的重要性質就是美感的捕捉,只是每個時期的定義不同罷了,西方的視覺藝術每個時期都會發展出固定的美感表現形式,通稱式樣(style);就文化層面,視覺的重要性質也是美感的捕捉,不過是每一種文化累積出特定的、在該文化中較為熟悉的”符碼”罷了。換句話說,視覺傳達設計裡,視覺的重要性質不只在於美感的捕捉,且是要運用閱讀聽眾的文化習俗裡,所熟悉的文化符碼來完成這美感的捕捉。
總體來說,視覺傳達設計裡的視覺要素,除運用人類視覺的優勢,及符合閱聽眾的文化符碼,以達成美感的捕捉外,還要能將視覺要素與溝通說服要素結合在一起。
1-6 溝通說服要素
傳播的重要性值可分為三個:
a. 傳播是以單向溝通來模擬雙向溝通,所以特別注重文字語言或是文學的技巧。
b. 傳播是從表達到吸引注意,從吸引注意到假裝溝通,從假裝溝通到說服,從說服到改變閱聽眾消費習慣的連續過程,而且這些連續過程,往往要在一個鏡頭或一篇作品中完成,其中關鍵乃在於”如何打動人心”或”如何說服,所以傳播特別注重說服的技巧。
c. 大眾傳播、視覺傳達或廣告的特性在於要能夠造成風潮,又不若入俗套,這其實是相當矛盾的,所以傳播要素在與視覺要素結合時,點子或創意就非常重要。
1-7 視覺傳達設計對相關設計的影響
在空間設計部分,舞台設計、街道景觀設計、櫥窗設計與視覺傳達設計相輔相成;狹義的空間設計或室內設計,也非常注重藝術品的搭配;較大規模的建築設計所謂的社區設計裡,指標的規劃設計,與視覺傳達的企業識別相輔相成。
產品設計部分,產品語意其實就是一種”造型表達語意”,如此一來,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理對”造形”的敏感性成了產品設計的重要因素。
1-8 視覺傳達設計的種類
a. 美術工藝設計
b. 插畫設計與編輯設計
c. 海報設計與平面廣告設計
d. 商業影片設計與CF(commercial film)
e. 包裝設計(pacaging design)
f. 字型設計與繪圖文字
g. 商標設計、企業識別設計與CIS
h. 展示設計、櫥窗設計與POP
i. 舞台設計與燈光設計
1-9 回到設計的要素
了解視覺傳達設計的定義就是用視覺因素來溝通說服的造形活動後,可在回歸到”設計”這個更大的領域來了解一下。
簡單的說,設計的基本要素有三大部分:第一是造形美的感受能力,以及由此開拓的技術;第二是事、物、情的感受能力,以及由此開拓的技術;第三是美感與詩意的結合能力以及由此開拓的技術。簡單的以圖表示如下:
圖1-2設計的要素
第二章 肉眼的開發:美感與點子
在視覺傳達設計的學習過程裡,對造型的感受能力是個起步。在學習設計的過程裡,先學會對”美”的感受,進而才可能熟悉對”美”的安排,進而才可能分辨、分析好的視覺傳達設計作品,領悟並學得視覺傳達設計的創作方法。
對”美”與”美感”的解說,如下圖所示:
圖2-1美與肉眼美
2-1 美感沒有通則
視覺傳達設計曾經也稱為應用美術,這表示造型美術好像是有些原理、原則可以拿來應用。造型藝術品之所以成為藝術品,主要是建立在人們可以視覺感官與心靈感觀來感受的基礎上,而人們感受是主觀的,所以對同一個對象,有的人是覺得美,有的人覺得不美,這表又表示造型美術好像沒有固定的原則、原理可以拿來應用。
不論中西方的造形藝術發展,大都先由象徵藝術,再進入寫實藝術再進入寫意藝術。而這樣的藝術發展也正符合”美的感受以人為核心”的原則,或是說美的感受,當然先以人的表情開始(如:人臉的表情之美、人體之美),進而大自然之美的欣賞(如:動物之美、植物之美、大自然之美、具象之美),進而抽象美的欣賞(如:人造物之美)。
後現代設計運動西方發展出抽象藝術並與人造物的追求美向結合,由於過於強調普同性與純粹性,而將美的追求侷限於歷史文化之外,所以接下去後現代設計運動,則發展出超越抽象之美的追求。
現代設計運動展開了形而下美學或實驗美學的領域,後現代設計運動則展開了符號美學或文化美學的領域,總括這些發展,美感的通則可以三部份來談,如下圖所示:
圖2-2美感的通則
2-2 造形裡的元素
造形裡的元素主要就是談造型的性質,或是說造形美感的元素。
a. 形與點、線、面、體、空間
圖2-3形的性質與項目
b. 色與光
圖2-4色的性質與項目
圖2-5配色六區塊
c. 質感、紋理與量感
d. 視點、透視與從平面到立體
e. 構圖、取景與組織
圖2-6構圖技術
2-3造形裡的原則
造形裡的原則就是談怎麼安排前述的造形元素,讓畫面看起來具有整體的美感或是秩序的、組織的美感。
a. 數的原則
圖2-7美的原則之一:數的原則
b. 美的原則
圖2-8美的原則之二:美感原則
圖2-9美的原則之三:現代藝術的抽象美
圖2-10美的原則之四:統一與變化
c. 群化原則與格式塔心理學
2-4 造形裡的符號與故事:造形與善、巧結合
以表情的原則、擬人與寓言、故事性與敘事性等三小節來說明。
2-5 美感的轉變或美學的轉變?
設計與藝術理認為美感由三個向度所造成,分別是:造形的元素、造形的原則、造形裡的符號與故事,從相關文獻分析裡,可以以以下的原因來做說明:
a. 美感形成有三個向度,到底哪一個向度分量重,並沒有通則可言。
b. 人類的美感在上述的三個向度裡,造形裡的符號與故事這一向度,特別具有”文化性”,也就是說,在這一向度裡,每一個文化都會滋生出不同的標準。
c. 人們對造形藝術品的美感判斷上,健康與寫實一直都會是重要的”標準”之一;但是對設計品的美感判斷上”健康”則轉化為”安全與利用”,寫實則自動消失。換句話說,人們在欣賞藝術品時,會問這個像什麼?但是人們在欣賞設計品時,並不會問這個像什麼?
d. 在西方現代藝術運動哩,有許多作品評價很高,是因為具有觀點上的開創性(如立體派的多視點,未來派的速度感,野獸派色彩的探討),或反映了抗議之聲(如:畢卡索於西班牙內戰時做的及爾尼卡Guernica)。而不是作品能否能帶來愉悅與美感。
e. 現代藝術運動裡的抽象派與構成主義,幾乎完全排除了上述美感第三向度的符號性與故事性,而集中在造型元素與造形原則的感受開拓上。
f. 在現代設計運動影響下,人們被詢畫出欣賞抽象、簡潔造形的肉眼,這種美感的馴化現象說明了:美感是可以轉變,同樣的美學也可以轉變。
g. 在後現代設計運動影響下,人們又被詢畫出欣賞造形裡的符號性與故事性。
第三章 心眼的開發:詩意與點子
視覺傳達設計創作過程,除了對造形美的感受能力以外,怎麼從一則平凡的事件裡,看出不平凡的意義,或是說怎麼從一個日常生活事件中,找出著力點,這樣的能力顯然也非常重要,這種能力就是所謂的心眼的開發。
圖3-1心眼美
3-1 心眼沒有通則?
所謂的”心眼”往往是更前於”肉眼”的東西。心眼或許就是”用心”的能力、巧思的能力、作詩的能力、想點子的能力、想主意的能力,或許每個人對”心眼”都會有不同的定義或體會。
在此只是用”心眼”將視覺傳達設計裡,除了”肉眼”以外,所需要的能力加以總括,而這些能力是:文學性、溝通性、兩面性、生活性、議題性、語文性。
3-2 文學性
“文學性”是一種描述什麼、怎麼描述,才能打動人心、令人喜歡、去相信的一種方法。
圖3-3設計的文學性
3-3 溝通性
a. 心眼的清晰與溝通
b. 心眼的層次與溝通
3-4 兩面性
設計的點子就像原子核分裂或融合一樣,任何一個點子或任何一件事情、一個情節都可以有正負兩面解讀的方法,如此一來一個點子就分裂成兩個點子;任何一個點子在面對不同的條件下都應該做不同的調整或修飾,如此一來一個點子就分裂成多個點子。這就是點子的兩面性與點子的核分裂。
3-5 生活性
就視覺傳達設計而言,所謂具有商機的生活性要符合以下條件:
a. 點子所關係到的事物,是否在日常生活中常見。
b. 點子所組合出來的事件,是否俗而可耐。
c. 點子所組合出來的情結,是否打動人心,是否大部分的閱聽眾會有共感。如果能捉住這些要點,那就是成功的一半了。
3-6 議題性
一則好的廣告設計,除了要能引起注意,更要能引起談論,這就是點子的”議題性”。
3-7 語文性
在視覺傳達設計上,中文有以下的特性值得玩味:
a. 押運與一音多字
b. 諧音與雙關語
c. 意境
d. 對仗與回文
e. 口語俚語
f. 象形文字
第四章 創意維他命:肉眼與心眼的結合
這一章節要分析創造力是怎麼產生的,視覺傳達設計裡面的創造力是怎麼一回事,有沒有什麼通則性。
4-1全腦思考與繪圖思考
設計創意要靠腦力,這是沒什麼疑問的。不過在認知心理學與生理心理學的發展下,從二十世紀初就漸漸的發展出左腦右腦的全腦理論,認為人的大腦不同的部位擅長、司職著不同的思維(如下圖)。
圖4-1左腦、右腦與全腦”理論”
4-2設計思維的三模式
設計思維是一種設計專業訓練下的心智習慣、思維習慣,一種向傳統前輩學來的思維習慣。在楊裕富(1996)《建築與室內設計的設計資源(三):設計的整合基礎》與楊裕富(1998)《建築與工業設計的設計資源(五):設計的方法基礎》研究中,曾將設計的三大領域的思維習慣特色,做過整理。認為:視覺傳達設計是以敘述思維為主的創造思維模式;空間設計是以典範思維為主的創造思維模式;工業設計則是以程序思維為主的創造思維模式。以簡單的圖表示如下:
圖4-2設計三大領域的設計思維類型
a. 敘述思維類型:敘述思維、感性思維、說服思維、創新思維(創意思維)。
b. 典範思維類型:典範思維、幾合格律思維、歷史思維、理性思維。
c. 程序思維類型:程序思維、分析思維(系統的解決問題思維)、功能思維與功利思維、理性思維。
4-3強力結合法與目標收攏法 本章的第一節提出:"創造力是出現於遊走於感性思維與理性思維之間時,所併發的一種能力,這種能力除了純思維外,往往需要實務的操作與實務的操作,來輔助創造力的持續游走狀態”。而要保持在這樣的遊走狀態,並結合肉眼與心眼可分七個步驟:
a. 列出設計條件、目的與相關項目。
b. 進行發散式的聯想與情境細節的想像,並以文字列出。
c. 將符合解決問題的方法或創意用文字與草圖記錄下來。
d. 將文字加以圖形化,草圖細節化。
e. 將不同的情節文字隨意(強制)組合,草圖、細節化的圖隨意(強制)疊合,創造新的意義或創意。
f. 回到前述任一步驟,繼續進行思維與紀錄,直到有相當多且夠用的”創意”出現。
g. 將用設計的條件、目的來評估與篩選這些創意,進入休是(準完稿)的工作。
此方法重點有三項:情境思考(文字)與圖形思考同時進行,且要馬上記錄;對可能的結合,先不要判斷合不合理(發散思考);最後才用設計的目的、條件來評估與篩選(收斂思考)。
4-4各種思考法與腦力激盪
人類的想像力不但是人類所有創造力的來源,也是人類進步的推動力。奧斯本(Osborn)於1950年代所發表的《應用的想像力》裡,歸納出創造性思考技巧與腦力激盪法;1960年代,在各國興起的"水平思考法"與"程序性問題解決方法",這些都算是直接與創造力開發有關的知識和技巧,也是與設計方法有直接關係的技巧與方法。
4-5認識消費者與閱聽眾
視覺傳達設計的作品好與不好,不是創作者自己判斷,而是由消費者與樂聽眾來判斷。所以設計者在設計之前就要對消費者與閱聽眾進行深入的了解,如此,在設計時才可能有好的心眼與好的肉眼出現。
我們可依以下幾個觀念來認識消費者與閱聽眾:
a. 行銷的觀念與分眾的觀念
b. 視覺傳達設計的媒體
c. 生活習慣調查與趨勢調查
d. 意像調查
4-6認識設計的文化符碼
相關的書籍裡也提出設計裡的符號、語意、表達等,都因文化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方法或意義。這種因文化不同而造成設計上肉眼美與心眼美的不同,稱之為設計的文化符碼。
文化符碼指:從廣義符號學的角度,對文化的解析工作的成果,包括與言及語言現象以外的所有表達的規則與特性。在設計上,對文化符碼的指稱,特別重視圖像符號的象徵意涵與故事性。但是所謂文化符碼並不是指研究物質符號(聲音、造形、色彩、質感)意義的最小元素(這意義的最小元素稱為意素),同時也研究這些"意素”的組合規則,以及組合後的”語句”在該文化中的”位置”。
圖4-3文化符碼
基本上,文化符碼的概念是在區辨不同文化,找出為什麼同樣的物質基礎卻會衍生出不同的意涵,所以是一種文化相對意義。
4-7圖文說服的三部曲
視覺傳達設計就是運用影像與與文,來從事一種表達、溝通、說服的工作,及圖文說服的三部曲。
思路篇
第五章 視覺傳達的思路淵源
5-1疑旨:視覺傳達設計夠專業嗎?
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到底只是一種美術工藝的技術、工商服務的技術,還是一門學科(discipline)?本章的目的即在於從方法論的角度,嘗試解開前述的疑旨。
5-2設計理論、設計方法與方法論
a. 釋名:設計專業的特殊性來說,"理論"、"設計方法”與”方法論三個概念之間有期重疊的內涵,也有其個別的指涉。
(1) 理論:只從事實經驗中反省出指導實務的精要說法。
(2) 設計方法:指設計創作的方法、內容、步驟的描述。
(3) 方法論:指對知識方法的研究。
b. 設計做為技術學科:從設計專業"知識"帶有技術的成分來看,我們是較容易理解現代設計運動裡的諸多主張的科技發展基礎,這就是視設計為技術學科的基本觀點。
c. 設計做為人文學科:從設計專業"知識"帶有人文的成分來看,我們是較容易理解西方的後現代設計裡,為什麼會跳過”設計的現代主義”,接上所謂的古典主義、歷史主義、風土主義。
d. 從專業任務分析視覺傳達設計的層次:從專業任務分析設計裡論的內容,由縱斷面來看,是指時間軸與專業所形成的歷史上分析專業設計裡論的內容;由橫斷面來看,是指從當今視覺傳達設計的作業型態、案例與所可能遇到的任務和挑戰來分析專業設計理論的內容。
5-3視覺傳達設計方法論淵源與研究進路
本節,即簡要的以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興起最為相關的西方文學、美術、大眾傳播、電影等學科發展,來分析視覺傳達設計方法論的淵源。
a. 近代西方文學的發展與手法
b. 近代西方美術的發展與手法
c. 近代西方大眾傳播的發展與手法
d. 近代西方電影的發展與手法
5-4視覺傳達設計方法論小結
當我們把視覺傳達設計當作一種能夠統合科技的成就的人文學科時,視覺傳達設計的學術規範就能含鈉相當豐富的內容,當然包括了:設計理論、設計方法與方法論等面向,也包括了視覺傳達設計的任務如何達成、技術改變下的表達方式、特定文化的表達慣例的傳承,以及特定文化中文化符碼的傳承。
第六章 視覺傳達的思路技術
6-1視覺傳達設計理論與技術的四層次
當代的視覺傳達設計就其所包括的各種內容而言,確實有相當多的分科專業。因此,視覺傳達設計學科與理論的形成,自然是從這些相關學科裡借景與應用後,逐漸才奠基出學科的自主性。將視覺傳達設計理論的內容分為以下幾個層次,如下圖所示:
圖6-1視覺傳達設計理論與技術的四層次
6-2相關學科間的影響
a. 近代文學對視覺傳達設計的影響
b. 近代美西方美術對視覺傳達設計的影響
c. 大眾傳播對視覺傳達設計的影響
d. 電影對視覺傳達設計的影響
6-3設計策略與設計方法的各種可能性
從視覺傳達設計的任務達成順序,逐一解析這些機制:
圖6-2視覺傳達設計的思路技術
a. 印象深刻的機制:由對比、強調、變形、意外等(手法)機制所形成。多用於意念組合、意念視覺化層次與策略層次。
b. 美感的機制:指在作品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後,在進入審美階段,如何帶來視覺美感的問題。用在純粹造形的層次與意念視覺化層次。
c. 捉住人心的機制:指出視覺傳達設計上是要,洞悉媒體閱聽眾的心意與媒體閱聽眾所處社會的文化符碼。用於意念組合、意念視覺化層次與策略層次。
d. 權威與威脅的機制:傳統廣告設計最常運用的定型化手法,主要由並置、聯想、刻板印象等手法形成。用於意念組合、意念視覺化或(設計)策略層次。
e. 說故事:引人入勝的機制:與捉住人心的機制類似,主要由文學理論而來,有"預留線索"、"編整母題為子題,編整子題為主題”、”引誘由淺入深,震撼留在最後”等手法。用於意念組合、意念視覺化或(設計)策略層次。
f. 深度的機制:主要探討視覺傳達設計作品,怎麼設計看來才會有深度。可用在策略層次、意念層次、視覺化層次,或純粹造形層次。
g. 機巧與幽默:手法可分成以下幾類,特別適用於視覺化層次與意念結合層次。
(1) 成對類比
(2) 雙合:模糊
(3) 雙合:替代
(4) 雙合:修改
(5) 脫線
(6) 名點改裝、救瓶新酒
(7) 真假莫辨、故意混淆
(8) 由一讀二:同音詞運用。
(9) 由一讀二:雙關語運用。
(10) 由一讀二:一物(像)兩用。
(11) 巧合
(12) 位移:時空
(13) 位移:比例
(14) 擬人化:臉部表情
(15) 擬人化:卡通
(16) 並置
h. 說服的機制:主要在於改變閱聽眾的觀感、態度,進而改變閱聽眾的價值觀與決策行為(消費習慣)。基本上就是權力的機制。
6-4視覺傳達設計學科可有本質?
經研究與分析,認為視覺傳達設計理論的基礎如下:
a. 共通的語言:圖形與表情
b. 溝通的時間:時間轉換成空間
c. 溝通的企圖:接受與立場改變
d. 溝通的法則:引誘與強迫
e. 溝通與創意:雙關語與意匠密度
f. 溝通的利器:笑語幽默
透過前述的理論建構還有一些道理的話,我們可以說:視覺傳達設計學科的本質是:在歡樂中洞視人性;同時洞視人性的歡樂,進而運用人性,請君歡歡喜喜的入殼(或請君入甕)。簡單來說:視覺傳達設計學科的本質就是權力。
第七章 視覺設計的圖文關係:美感與詩意的關係
7-1廣告社計在視覺傳達設計中的地位與圖文關係
a. 視覺化優勢與視覺化策略
由於人類感官發展的先天條件,視覺感官最為優勢。視覺傳達設計,特別是廣告設計,通常記要處理圖像,又要處理文字,而這圖像與文字兩者之間,又以”圖像”佔盡吸引的優勢。
b. 圖文關係
圖文關係的越趨複雜化,是與社會經濟發展背景相呼應的,而且是風格上的並存式發展,新的類型或新的風格出現,只會造成舊類型或舊風格的壓力,並不會造成舊類型或舊風格的消失,如下圖。
圖7-1圖文關係圖的類型
7-2圖文關係的六大類型的社經背景
a. 說明圖:文字的表達不止於作為一個抽象符號時,所呈現的圖文關係。說明圖類型圖文關係顯示了:圖文關係裡圖像的解說力、表達力、吸引力與說服力。
b. 感動圖:以圖為主的圖文關係,特別是強調繪圖的功能與圖像單獨的傳達功能。感動圖類型圖文關係顯示了:圖文裡的以圖為主的訴說力。
c. 圖文交融:廣告設計裡的一次的制式化,指廣告或海報裡的標語與圖像同樣比重的表達一件事情(意思)的設計類型。顯示了已經脫離了以圖說文或以圖為主的階段,進入圖文並陳,互相為用的階段,只是基本上都是文與圖直接表達同一意旨(signified)。
d. 圖文同脈:廣告設計或海報設計裡的文與圖,不只是直接表達同一意旨(signified),同時文或圖處於共同文脈下(Context),對此文脈進行符碼(code or signified)的擷取,進行進一步的詮釋。顯示了視覺傳達設計裡可用媒材的多樣性(已不限於文字與圖像,同時加上時間、聲音甚至燈光、劇場等因素),同時也顯示了設計創作,既不是以文為主,也不是以圖為主,而是以突出的”創意”為主。
e. 觀點發現互動:視覺傳達設計或廣告設計的重點在於提出重要,且可以與閱聽眾輕易交換的觀點,進而形成的廣告設計作品。顯示這時期的主要目的在於:”從表面走向溝通,再從溝通走向說服”。
f. 社經文脈互動:視覺傳達設計或廣告設計的重點在於提出可以與新聞事件、歷史事件對話的觀點,進而形成的廣告設計作品。
7-3六大類型的目的、分析方法與策略
a. 配對遊戲的策略:怎麼從文句裡找出”適當”的圖像或是怎麼從”意思”裡找出”適當”的圖像,就是重要的設計要訣。
b. 圖文互動與格外互動:怎麼提出好的"觀點",並將這種觀點與廣告主的企圖結合的天衣無縫,一般而言,這種"觀點"如能與社會事件、歷史事件互相回應,這種"觀點"能以分眾下的閱聽眾(市場區隔)熟悉的文化符碼進行編碼,那麼才可能達成不知不覺中的”格外互動”,進而達成廣告設計的目的。
c. 從目的出發到目的達成:以巧言與令色為工具,達成"改變"閱聽眾的”觀點”的催眠效果,不但如此而且要能混淆真假,從假練真。
7-4結論
視覺傳達設計與廣告設計專業,長期以來停留在缺乏理論建構的學習環境中。針對視覺傳達設計裡圖文關係的分析性思考,針對廣告設計裡的圖形化可能的策略、構想的提出,應該可以理解到視覺傳達設計與廣告設計發展上的"趨勢",進而有助於審是當今國內視覺傳達設計與廣告設計教育與訓練上的”盲點”。
再現篇
第八章 視覺傳達設計的後現代
8-1前言後語後現代
本文目的即在將視覺傳達設計專業領域,處於當代、處於後現代、處於台灣的脈絡,作一簡單的回顧與反省。
8-2後現代的浮現與社經背景
“後現代"概念應該可以從物質條件、社經條件、知識分子省思三方面加以檢討。一般而言,後現代浮現於1960年代現代主義鼎盛時期,所以這三方面的檢討已1960年代為起點。
a. 後現代的物質條件:
(1) 電視的崛起
(2) 數位革命與微小化的軟硬體工程
(3) 通訊設施:商業化的衛星與光纖通訊
(4) 電腦網絡與地球村
(5) 生物科學的新境界
(6) 末世紀警告的物質基礎:尚未尋獲新能源與AIDS纏身
b. 後現代的社經條件:
(1) 過度消費社會與過度縱慾社會
(2) 行銷主義與分眾、小眾社會
(3) 借貸消費與卡片金融
(4) 靈活與模糊的法律系統
(5) 地球村與媒體世
(6) 世末的警告:新興宗教、基本教義派與複製羊桃麗的警告
c. 知識分子省思
(1) 英美保守派
(2) 英美激進派
(3) 法國的思想家與解構主義
(4) 德國的思想家與溝通主義
(5) 後殖民的省思
(6) 國內的對後現代的引介與省思
8-3後現代美學與設計
後現代美學主要有四個來源,分別是符號美學、接受美學、批判美學、敘事美學,這四個都呈現了相當的反現代性。
符號美學與現代主義美學最大之不同,乃在於討伐現代主義美學的"指見材質與構圖"之美,並認為視覺之美應包括了視覺對象作為"純粹物”以及”符徵物”之美,乃至於觀賞者本身的經驗聯想所喚起之美。
接受美學與現代主義美學最大之不同,乃在於提出作品的詮釋權不在作者,而在於欣賞者、讀者。
批判美學由於其對資本主義生產制度的高度關注,所以早就發展出:"藝術作品的商品化、物化傾向";"高度工業化下,藝術品原創性與版權(相對於複製品)的虛偽性”等截然不同於現代主義美學的提法(problematic)。
敘事美學本身理論體系並不明顯,往往被併於符號美學中,不過,在對後現代設計創作的影響上,敘事美學重要的主張即在於:回復作品的文學性、敘事性、神話性、說服性、裝飾性。
8-4從圖房風動到梳理後現代設計理論
a. 圖房風動:作為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一份子,理當感受到這個專業的”資訊流通”、”傳達快速”的特性。
b. 梳理後現代設計理論的重要性:反應現代主義的霸道與反應後現代性而言,視覺傳達設計領域比建築設計及造形藝術,多少起步晚了一些。正因起步晚了一些怎麼梳理後現代的視覺傳達設計就更形重要了。
8-4視覺傳達後現代的淵源
本節即分別從建築設計的互動、前衛藝術的影響、視覺傳達設計中的”離現代”、本土的社經與技術影響等項,來探討視覺傳達設計的後現代淵源與經驗。
a. 建築設計與視覺傳達設計的互動
分析一下范裘利與詹克斯的理論與設計作品,范裘利很早就提出普普藝術在建築上的應用、建築物的裡表情與外表情、具象符號在設計的應用、與意在設計的應用、回復歷史(造形)語言等,固然明顯的造成建築設計對視覺傳達設計有所影響與互動;詹克斯在理論上對後現代建築派別的分類,在建築設計作品上的高舉折衷主義、風土主義,在家具作品上的高舉歷史主義、折衷主義、嘲諷手法等,事實上也對視覺傳達設計的走向後現代有推波助瀾之功。
b. 前衛藝術與視覺傳達設計的移位互動
二次世界大戰後,前衛藝術對創作觀念、手法上的開發、對創作媒材上的開發,幾乎也都適用於視覺傳達設計,乃至於一些新興的領域,如攝影藝術、電視媒材創作、電子媒材創作,在前衛藝術與視覺傳達設計裡幾乎是沒有什麼表面上的區別。所以二次大戰後的前衛藝術往往不只是影響了視覺傳達設計,甚至可以說兩者之間是互為”移位互動”。
c. 視覺傳達設計中的”離現代”
視覺傳達設計領域自發性的後現代苗頭,我們可以用”離”現代運動來撐呼。一方面是因為視覺傳達設計領域形成很晚,比較明確的視覺傳達設計領域的現代主義,幾乎是形成於1960年代;另一方面則因為設計與藝術之不同在於設計有很明確的”任務”與委託業主,視覺傳達設計的作品如果過於”反”制度、”反”現狀,那就流入”藝術”的自我欣賞而找不到委託業主;第三方面視覺傳達設計領域新技術在二是大戰後本身即有很快速的發展,在快速的發展下,充實都來不及了,哪有時間去反這反那。所以,這種運動在視覺傳達設計專業領域裡,並沒有很強烈的”反”現代性質。
“離”現代風格仔細分析,是從視覺傳達設計結合了1960年代的抗議海報、嬉皮海報、地下雜誌編輯風格等逐漸形成,這些風格多少顯示其邊陲姓與另類性(是對主流性的挑戰,而不是主流性),這樣的運動同樣的也帶來了對地域主義、風土性及復古的重現,進而在1970年代末躍躍欲試。
d. 本土的社經與技術影響
台灣對後現代社會的來臨其實是有點尷尬的,原因大致如下:
‧ 無知的看待後現代:跟風的表現
‧ 惶恐的看待後現代:跨國公司的滲透現象與亞太營運中心
‧ 功利的看待後現代:產品外銷與精品外銷
‧ 矛盾的看待後現代:缺乏資訊選擇權的後權威社會
(1) 戰後台灣的新生事物與雙元經濟解釋能力
(2) 戰後台灣灣的離現代議題
‧ 迷信封建的議題
‧ 科學主義的議題
‧ 變種殖民議題
‧ 馬馬虎虎文化與酒肉文化
(3) 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興起與團體
8-6視覺傳達設計後現代的類別
本研究將視覺傳達設計的後現代區分為:復古風、諷刺仿作風、鄉土風與地域主義、高科技風、意識形態風、狀似解構風、電腦風、攝影技巧與蒙太奇風、文脈風、敘事風等十個類型。
8-7代結論:我國視覺傳達設計的課題
在視覺傳達設計學界,經過前述的分析,面對後現代設計的來臨,可以說還有更多的課題要處理,這些可預期的課題如下:
a. 電腦繪圖V.S.電腦輔助設計
b. 手稿練習
c. 意識形態與文脈
d. 文化符碼的萃取與錯取
心得
本書作者楊裕富博士以創意的點子來告訴我們美感與美學的開發;以思路的思考模式探討設計方法、技術層次與策略方針;以再現來告知我們視覺傳達設計的後現代設背景淵源與課題,這樣深入淺出的批判性思維,將視覺傳達設計的概論與方法表達的相當清楚,是本非常專業且相當實用的一本書。
引言
「創意思境」這本書是楊裕富博士花了整整一年多的時間細心整理出來的工具書,主要以視覺傳達設計的角度來撰寫,可以說是視覺傳達設計的專業用書,而這本書深入淺出的批判性內容,以至於其內容有一定的深度與廣度,是一本相當實用的一本書。
主要的章節分成三篇,分別是:點子篇、思路篇和再現篇。
點子篇
第一章 什麼是設計?什麼是視覺傳達設計?
人會對美感的經驗往往是來自於喜歡的物件,注意自我的容貌也是一種美感的經驗。人以造形藝術捕捉”美感經驗”的習慣,也發生在與藝術相近的”工具”生產上,而這些工具就包含了建築物、實質環境景觀、日常生活器具、衣物裝飾或是一些特有的指示與符號等。
視覺傳達設計就是以文字、符號、造形來捕捉美感,捕捉表達意象、意念與企圖。
1-1 設計就是具有美感經驗、具有使用功能的造型活動
小學的美術勞作、中學的美術與工藝、廟會的捏麵人、家裡的椅子,這些都是設計,與設計科系裡的所稱的設計有何不同?
一般而言,具有美感經驗同時具有使用功能的造形活動都可以稱為設計,只是有程度上的區別。所謂的美感經驗與使用功能,並不只是由創作者來感受與判斷,也要由生產者、消費者來判斷。
十九世紀工業革命後,手工製作與機械生產的設計分開來了,前者稱為手工藝,後者稱為設計。不管怎麼區分,都要能符合”具有美感經驗、具有使用功能”的條件。
1-2 設計、造形藝術與生活
設計與美術又有何差別?美術作品也是可以拿來觀賞、送禮,不也具備使用功能嗎?
在西方文化的文藝復興時期美術與設計是沒有區別的,但現代社會有了區分。美術注重原創性,注重美感經驗的捕捉,最終的使用功能就是讓觀賞者重現美感經驗,而這美感經驗可以與生活結合與脫離。設計除注重原創性,更注重生產性,設計作品可以量產,除了美感經驗的捕捉外,更注重實用與使用功能。
因此,設計活動與設計品通常比美術活動與藝術品更加的與生活結合在一起。
1-3 設計的種類
二次世界大戰後,設計行也因專業分工而紛出許多設計專業。如今設計行業可分成空間設計、工業設計、視覺傳達設計、其他類等四大領域;純美數可分成裝置藝術、繪畫、建築藝術、雕塑等四大領域。如下圖所示:

這樣的分類裡也會有些重疊,如家具設計可歸類於工業設計或空間設計,因為設計行業的分工是為了加速生產。設計即分工後,不同設計領域之間還是有太多的共通技能,依系統的觀點來細分時,就會有許多子分類可以歸屬於上層兩個以上的母分類。
而建築為何屬於純美術也屬於設計呢?原因有二,一是建築行業歷史悠久,與造形藝術同時出現於人類文化中,二是在近代西方藝術史的建構過程中,從十八世紀起就把建築藝術、繪畫藝術、雕塑藝術定為造型藝術的三個分項,建築藝術又為首位與高峰之上,至今許多西方藝術史書籍,都把建築藝術當作純藝術裡很重要的一支。建築也隸屬於設計行業的因素,是建築設計作品除具美感經驗(捕捉美感、傳遞美感與享受美感),同時也具有使用功能(提供活動的場所、遮風避雨),所以當然是設計作品。
1-4 用視覺因素來溝通說服的造形活動
視覺傳達設計也稱為圖案設計、裝飾設計、美術工藝設計、美術設計、商業設計或平面設計。稱為商業設計是因為就作品的目的而言,商業設計主要的作品就是為了商業行銷而需要的廣告作品;稱為平面設計則是作品表現的範圍與運用媒體主要都是以平面為主,少有立體作品。
從1980年代到1990年代,從公益廣告、企業識別設計系統(CIS)到網際網路、無版印刷、虛擬實境等,這些作品不單是為了商業行銷而做的廣告,更不限定於平面或紙品的印刷,所以1980年代後這些得用同類性質的作品或服務的共同因素來稱呼,其共同因素有二:第一因素是運用視覺媒材;第二因素是以溝通、說服為目的,所以視覺傳達設計(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應運而生。
1-5 視覺美感要素
視覺傳達設計裡,視覺有何重要的性質?
現代設計運動認為視覺的重要性質就是點、線、面、體性質的探討與組合;認為視覺得重要性就是彩度、明度、色相的探討與組合。但以上所述,忽略了心理知識層面、文化知識層面、人類視覺層面的探討。
心理層面而言,視覺的重要性質就是美感的捕捉,只是每個時期的定義不同罷了,西方的視覺藝術每個時期都會發展出固定的美感表現形式,通稱式樣(style);就文化層面,視覺的重要性質也是美感的捕捉,不過是每一種文化累積出特定的、在該文化中較為熟悉的”符碼”罷了。換句話說,視覺傳達設計裡,視覺的重要性質不只在於美感的捕捉,且是要運用閱讀聽眾的文化習俗裡,所熟悉的文化符碼來完成這美感的捕捉。
總體來說,視覺傳達設計裡的視覺要素,除運用人類視覺的優勢,及符合閱聽眾的文化符碼,以達成美感的捕捉外,還要能將視覺要素與溝通說服要素結合在一起。
1-6 溝通說服要素
傳播的重要性值可分為三個:
a. 傳播是以單向溝通來模擬雙向溝通,所以特別注重文字語言或是文學的技巧。
b. 傳播是從表達到吸引注意,從吸引注意到假裝溝通,從假裝溝通到說服,從說服到改變閱聽眾消費習慣的連續過程,而且這些連續過程,往往要在一個鏡頭或一篇作品中完成,其中關鍵乃在於”如何打動人心”或”如何說服,所以傳播特別注重說服的技巧。
c. 大眾傳播、視覺傳達或廣告的特性在於要能夠造成風潮,又不若入俗套,這其實是相當矛盾的,所以傳播要素在與視覺要素結合時,點子或創意就非常重要。
1-7 視覺傳達設計對相關設計的影響
在空間設計部分,舞台設計、街道景觀設計、櫥窗設計與視覺傳達設計相輔相成;狹義的空間設計或室內設計,也非常注重藝術品的搭配;較大規模的建築設計所謂的社區設計裡,指標的規劃設計,與視覺傳達的企業識別相輔相成。
產品設計部分,產品語意其實就是一種”造型表達語意”,如此一來,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理對”造形”的敏感性成了產品設計的重要因素。
1-8 視覺傳達設計的種類
a. 美術工藝設計
b. 插畫設計與編輯設計
c. 海報設計與平面廣告設計
d. 商業影片設計與CF(commercial film)
e. 包裝設計(pacaging design)
f. 字型設計與繪圖文字
g. 商標設計、企業識別設計與CIS
h. 展示設計、櫥窗設計與POP
i. 舞台設計與燈光設計
1-9 回到設計的要素
了解視覺傳達設計的定義就是用視覺因素來溝通說服的造形活動後,可在回歸到”設計”這個更大的領域來了解一下。
簡單的說,設計的基本要素有三大部分:第一是造形美的感受能力,以及由此開拓的技術;第二是事、物、情的感受能力,以及由此開拓的技術;第三是美感與詩意的結合能力以及由此開拓的技術。簡單的以圖表示如下:

第二章 肉眼的開發:美感與點子
在視覺傳達設計的學習過程裡,對造型的感受能力是個起步。在學習設計的過程裡,先學會對”美”的感受,進而才可能熟悉對”美”的安排,進而才可能分辨、分析好的視覺傳達設計作品,領悟並學得視覺傳達設計的創作方法。
對”美”與”美感”的解說,如下圖所示:

2-1 美感沒有通則
視覺傳達設計曾經也稱為應用美術,這表示造型美術好像是有些原理、原則可以拿來應用。造型藝術品之所以成為藝術品,主要是建立在人們可以視覺感官與心靈感觀來感受的基礎上,而人們感受是主觀的,所以對同一個對象,有的人是覺得美,有的人覺得不美,這表又表示造型美術好像沒有固定的原則、原理可以拿來應用。
不論中西方的造形藝術發展,大都先由象徵藝術,再進入寫實藝術再進入寫意藝術。而這樣的藝術發展也正符合”美的感受以人為核心”的原則,或是說美的感受,當然先以人的表情開始(如:人臉的表情之美、人體之美),進而大自然之美的欣賞(如:動物之美、植物之美、大自然之美、具象之美),進而抽象美的欣賞(如:人造物之美)。
後現代設計運動西方發展出抽象藝術並與人造物的追求美向結合,由於過於強調普同性與純粹性,而將美的追求侷限於歷史文化之外,所以接下去後現代設計運動,則發展出超越抽象之美的追求。
現代設計運動展開了形而下美學或實驗美學的領域,後現代設計運動則展開了符號美學或文化美學的領域,總括這些發展,美感的通則可以三部份來談,如下圖所示:

2-2 造形裡的元素
造形裡的元素主要就是談造型的性質,或是說造形美感的元素。
a. 形與點、線、面、體、空間

b. 色與光


c. 質感、紋理與量感
d. 視點、透視與從平面到立體
e. 構圖、取景與組織

2-3造形裡的原則
造形裡的原則就是談怎麼安排前述的造形元素,讓畫面看起來具有整體的美感或是秩序的、組織的美感。
a. 數的原則

b. 美的原則



c. 群化原則與格式塔心理學
2-4 造形裡的符號與故事:造形與善、巧結合
以表情的原則、擬人與寓言、故事性與敘事性等三小節來說明。
2-5 美感的轉變或美學的轉變?
設計與藝術理認為美感由三個向度所造成,分別是:造形的元素、造形的原則、造形裡的符號與故事,從相關文獻分析裡,可以以以下的原因來做說明:
a. 美感形成有三個向度,到底哪一個向度分量重,並沒有通則可言。
b. 人類的美感在上述的三個向度裡,造形裡的符號與故事這一向度,特別具有”文化性”,也就是說,在這一向度裡,每一個文化都會滋生出不同的標準。
c. 人們對造形藝術品的美感判斷上,健康與寫實一直都會是重要的”標準”之一;但是對設計品的美感判斷上”健康”則轉化為”安全與利用”,寫實則自動消失。換句話說,人們在欣賞藝術品時,會問這個像什麼?但是人們在欣賞設計品時,並不會問這個像什麼?
d. 在西方現代藝術運動哩,有許多作品評價很高,是因為具有觀點上的開創性(如立體派的多視點,未來派的速度感,野獸派色彩的探討),或反映了抗議之聲(如:畢卡索於西班牙內戰時做的及爾尼卡Guernica)。而不是作品能否能帶來愉悅與美感。
e. 現代藝術運動裡的抽象派與構成主義,幾乎完全排除了上述美感第三向度的符號性與故事性,而集中在造型元素與造形原則的感受開拓上。
f. 在現代設計運動影響下,人們被詢畫出欣賞抽象、簡潔造形的肉眼,這種美感的馴化現象說明了:美感是可以轉變,同樣的美學也可以轉變。
g. 在後現代設計運動影響下,人們又被詢畫出欣賞造形裡的符號性與故事性。
第三章 心眼的開發:詩意與點子
視覺傳達設計創作過程,除了對造形美的感受能力以外,怎麼從一則平凡的事件裡,看出不平凡的意義,或是說怎麼從一個日常生活事件中,找出著力點,這樣的能力顯然也非常重要,這種能力就是所謂的心眼的開發。

3-1 心眼沒有通則?
所謂的”心眼”往往是更前於”肉眼”的東西。心眼或許就是”用心”的能力、巧思的能力、作詩的能力、想點子的能力、想主意的能力,或許每個人對”心眼”都會有不同的定義或體會。
在此只是用”心眼”將視覺傳達設計裡,除了”肉眼”以外,所需要的能力加以總括,而這些能力是:文學性、溝通性、兩面性、生活性、議題性、語文性。
3-2 文學性
“文學性”是一種描述什麼、怎麼描述,才能打動人心、令人喜歡、去相信的一種方法。

3-3 溝通性
a. 心眼的清晰與溝通
b. 心眼的層次與溝通
3-4 兩面性
設計的點子就像原子核分裂或融合一樣,任何一個點子或任何一件事情、一個情節都可以有正負兩面解讀的方法,如此一來一個點子就分裂成兩個點子;任何一個點子在面對不同的條件下都應該做不同的調整或修飾,如此一來一個點子就分裂成多個點子。這就是點子的兩面性與點子的核分裂。
3-5 生活性
就視覺傳達設計而言,所謂具有商機的生活性要符合以下條件:
a. 點子所關係到的事物,是否在日常生活中常見。
b. 點子所組合出來的事件,是否俗而可耐。
c. 點子所組合出來的情結,是否打動人心,是否大部分的閱聽眾會有共感。如果能捉住這些要點,那就是成功的一半了。
3-6 議題性
一則好的廣告設計,除了要能引起注意,更要能引起談論,這就是點子的”議題性”。
3-7 語文性
在視覺傳達設計上,中文有以下的特性值得玩味:
a. 押運與一音多字
b. 諧音與雙關語
c. 意境
d. 對仗與回文
e. 口語俚語
f. 象形文字
第四章 創意維他命:肉眼與心眼的結合
這一章節要分析創造力是怎麼產生的,視覺傳達設計裡面的創造力是怎麼一回事,有沒有什麼通則性。
4-1全腦思考與繪圖思考
設計創意要靠腦力,這是沒什麼疑問的。不過在認知心理學與生理心理學的發展下,從二十世紀初就漸漸的發展出左腦右腦的全腦理論,認為人的大腦不同的部位擅長、司職著不同的思維(如下圖)。

圖4-1左腦、右腦與全腦”理論”
4-2設計思維的三模式
設計思維是一種設計專業訓練下的心智習慣、思維習慣,一種向傳統前輩學來的思維習慣。在楊裕富(1996)《建築與室內設計的設計資源(三):設計的整合基礎》與楊裕富(1998)《建築與工業設計的設計資源(五):設計的方法基礎》研究中,曾將設計的三大領域的思維習慣特色,做過整理。認為:視覺傳達設計是以敘述思維為主的創造思維模式;空間設計是以典範思維為主的創造思維模式;工業設計則是以程序思維為主的創造思維模式。以簡單的圖表示如下:

圖4-2設計三大領域的設計思維類型
a. 敘述思維類型:敘述思維、感性思維、說服思維、創新思維(創意思維)。
b. 典範思維類型:典範思維、幾合格律思維、歷史思維、理性思維。
c. 程序思維類型:程序思維、分析思維(系統的解決問題思維)、功能思維與功利思維、理性思維。
4-3強力結合法與目標收攏法 本章的第一節提出:"創造力是出現於遊走於感性思維與理性思維之間時,所併發的一種能力,這種能力除了純思維外,往往需要實務的操作與實務的操作,來輔助創造力的持續游走狀態”。而要保持在這樣的遊走狀態,並結合肉眼與心眼可分七個步驟:
a. 列出設計條件、目的與相關項目。
b. 進行發散式的聯想與情境細節的想像,並以文字列出。
c. 將符合解決問題的方法或創意用文字與草圖記錄下來。
d. 將文字加以圖形化,草圖細節化。
e. 將不同的情節文字隨意(強制)組合,草圖、細節化的圖隨意(強制)疊合,創造新的意義或創意。
f. 回到前述任一步驟,繼續進行思維與紀錄,直到有相當多且夠用的”創意”出現。
g. 將用設計的條件、目的來評估與篩選這些創意,進入休是(準完稿)的工作。
此方法重點有三項:情境思考(文字)與圖形思考同時進行,且要馬上記錄;對可能的結合,先不要判斷合不合理(發散思考);最後才用設計的目的、條件來評估與篩選(收斂思考)。
4-4各種思考法與腦力激盪
人類的想像力不但是人類所有創造力的來源,也是人類進步的推動力。奧斯本(Osborn)於1950年代所發表的《應用的想像力》裡,歸納出創造性思考技巧與腦力激盪法;1960年代,在各國興起的"水平思考法"與"程序性問題解決方法",這些都算是直接與創造力開發有關的知識和技巧,也是與設計方法有直接關係的技巧與方法。
4-5認識消費者與閱聽眾
視覺傳達設計的作品好與不好,不是創作者自己判斷,而是由消費者與樂聽眾來判斷。所以設計者在設計之前就要對消費者與閱聽眾進行深入的了解,如此,在設計時才可能有好的心眼與好的肉眼出現。
我們可依以下幾個觀念來認識消費者與閱聽眾:
a. 行銷的觀念與分眾的觀念
b. 視覺傳達設計的媒體
c. 生活習慣調查與趨勢調查
d. 意像調查
4-6認識設計的文化符碼
相關的書籍裡也提出設計裡的符號、語意、表達等,都因文化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方法或意義。這種因文化不同而造成設計上肉眼美與心眼美的不同,稱之為設計的文化符碼。
文化符碼指:從廣義符號學的角度,對文化的解析工作的成果,包括與言及語言現象以外的所有表達的規則與特性。在設計上,對文化符碼的指稱,特別重視圖像符號的象徵意涵與故事性。但是所謂文化符碼並不是指研究物質符號(聲音、造形、色彩、質感)意義的最小元素(這意義的最小元素稱為意素),同時也研究這些"意素”的組合規則,以及組合後的”語句”在該文化中的”位置”。

圖4-3文化符碼
基本上,文化符碼的概念是在區辨不同文化,找出為什麼同樣的物質基礎卻會衍生出不同的意涵,所以是一種文化相對意義。
4-7圖文說服的三部曲
視覺傳達設計就是運用影像與與文,來從事一種表達、溝通、說服的工作,及圖文說服的三部曲。
思路篇
第五章 視覺傳達的思路淵源
5-1疑旨:視覺傳達設計夠專業嗎?
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到底只是一種美術工藝的技術、工商服務的技術,還是一門學科(discipline)?本章的目的即在於從方法論的角度,嘗試解開前述的疑旨。
5-2設計理論、設計方法與方法論
a. 釋名:設計專業的特殊性來說,"理論"、"設計方法”與”方法論三個概念之間有期重疊的內涵,也有其個別的指涉。
(1) 理論:只從事實經驗中反省出指導實務的精要說法。
(2) 設計方法:指設計創作的方法、內容、步驟的描述。
(3) 方法論:指對知識方法的研究。
b. 設計做為技術學科:從設計專業"知識"帶有技術的成分來看,我們是較容易理解現代設計運動裡的諸多主張的科技發展基礎,這就是視設計為技術學科的基本觀點。
c. 設計做為人文學科:從設計專業"知識"帶有人文的成分來看,我們是較容易理解西方的後現代設計裡,為什麼會跳過”設計的現代主義”,接上所謂的古典主義、歷史主義、風土主義。
d. 從專業任務分析視覺傳達設計的層次:從專業任務分析設計裡論的內容,由縱斷面來看,是指時間軸與專業所形成的歷史上分析專業設計裡論的內容;由橫斷面來看,是指從當今視覺傳達設計的作業型態、案例與所可能遇到的任務和挑戰來分析專業設計理論的內容。
5-3視覺傳達設計方法論淵源與研究進路
本節,即簡要的以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興起最為相關的西方文學、美術、大眾傳播、電影等學科發展,來分析視覺傳達設計方法論的淵源。
a. 近代西方文學的發展與手法
b. 近代西方美術的發展與手法
c. 近代西方大眾傳播的發展與手法
d. 近代西方電影的發展與手法
5-4視覺傳達設計方法論小結
當我們把視覺傳達設計當作一種能夠統合科技的成就的人文學科時,視覺傳達設計的學術規範就能含鈉相當豐富的內容,當然包括了:設計理論、設計方法與方法論等面向,也包括了視覺傳達設計的任務如何達成、技術改變下的表達方式、特定文化的表達慣例的傳承,以及特定文化中文化符碼的傳承。
第六章 視覺傳達的思路技術
6-1視覺傳達設計理論與技術的四層次
當代的視覺傳達設計就其所包括的各種內容而言,確實有相當多的分科專業。因此,視覺傳達設計學科與理論的形成,自然是從這些相關學科裡借景與應用後,逐漸才奠基出學科的自主性。將視覺傳達設計理論的內容分為以下幾個層次,如下圖所示:

圖6-1視覺傳達設計理論與技術的四層次
6-2相關學科間的影響
a. 近代文學對視覺傳達設計的影響
b. 近代美西方美術對視覺傳達設計的影響
c. 大眾傳播對視覺傳達設計的影響
d. 電影對視覺傳達設計的影響
6-3設計策略與設計方法的各種可能性
從視覺傳達設計的任務達成順序,逐一解析這些機制:

a. 印象深刻的機制:由對比、強調、變形、意外等(手法)機制所形成。多用於意念組合、意念視覺化層次與策略層次。
b. 美感的機制:指在作品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後,在進入審美階段,如何帶來視覺美感的問題。用在純粹造形的層次與意念視覺化層次。
c. 捉住人心的機制:指出視覺傳達設計上是要,洞悉媒體閱聽眾的心意與媒體閱聽眾所處社會的文化符碼。用於意念組合、意念視覺化層次與策略層次。
d. 權威與威脅的機制:傳統廣告設計最常運用的定型化手法,主要由並置、聯想、刻板印象等手法形成。用於意念組合、意念視覺化或(設計)策略層次。
e. 說故事:引人入勝的機制:與捉住人心的機制類似,主要由文學理論而來,有"預留線索"、"編整母題為子題,編整子題為主題”、”引誘由淺入深,震撼留在最後”等手法。用於意念組合、意念視覺化或(設計)策略層次。
f. 深度的機制:主要探討視覺傳達設計作品,怎麼設計看來才會有深度。可用在策略層次、意念層次、視覺化層次,或純粹造形層次。
g. 機巧與幽默:手法可分成以下幾類,特別適用於視覺化層次與意念結合層次。
(1) 成對類比
(2) 雙合:模糊
(3) 雙合:替代
(4) 雙合:修改
(5) 脫線
(6) 名點改裝、救瓶新酒
(7) 真假莫辨、故意混淆
(8) 由一讀二:同音詞運用。
(9) 由一讀二:雙關語運用。
(10) 由一讀二:一物(像)兩用。
(11) 巧合
(12) 位移:時空
(13) 位移:比例
(14) 擬人化:臉部表情
(15) 擬人化:卡通
(16) 並置
h. 說服的機制:主要在於改變閱聽眾的觀感、態度,進而改變閱聽眾的價值觀與決策行為(消費習慣)。基本上就是權力的機制。
6-4視覺傳達設計學科可有本質?
經研究與分析,認為視覺傳達設計理論的基礎如下:
a. 共通的語言:圖形與表情
b. 溝通的時間:時間轉換成空間
c. 溝通的企圖:接受與立場改變
d. 溝通的法則:引誘與強迫
e. 溝通與創意:雙關語與意匠密度
f. 溝通的利器:笑語幽默
透過前述的理論建構還有一些道理的話,我們可以說:視覺傳達設計學科的本質是:在歡樂中洞視人性;同時洞視人性的歡樂,進而運用人性,請君歡歡喜喜的入殼(或請君入甕)。簡單來說:視覺傳達設計學科的本質就是權力。
第七章 視覺設計的圖文關係:美感與詩意的關係
7-1廣告社計在視覺傳達設計中的地位與圖文關係
a. 視覺化優勢與視覺化策略
由於人類感官發展的先天條件,視覺感官最為優勢。視覺傳達設計,特別是廣告設計,通常記要處理圖像,又要處理文字,而這圖像與文字兩者之間,又以”圖像”佔盡吸引的優勢。
b. 圖文關係
圖文關係的越趨複雜化,是與社會經濟發展背景相呼應的,而且是風格上的並存式發展,新的類型或新的風格出現,只會造成舊類型或舊風格的壓力,並不會造成舊類型或舊風格的消失,如下圖。

7-2圖文關係的六大類型的社經背景
a. 說明圖:文字的表達不止於作為一個抽象符號時,所呈現的圖文關係。說明圖類型圖文關係顯示了:圖文關係裡圖像的解說力、表達力、吸引力與說服力。
b. 感動圖:以圖為主的圖文關係,特別是強調繪圖的功能與圖像單獨的傳達功能。感動圖類型圖文關係顯示了:圖文裡的以圖為主的訴說力。
c. 圖文交融:廣告設計裡的一次的制式化,指廣告或海報裡的標語與圖像同樣比重的表達一件事情(意思)的設計類型。顯示了已經脫離了以圖說文或以圖為主的階段,進入圖文並陳,互相為用的階段,只是基本上都是文與圖直接表達同一意旨(signified)。
d. 圖文同脈:廣告設計或海報設計裡的文與圖,不只是直接表達同一意旨(signified),同時文或圖處於共同文脈下(Context),對此文脈進行符碼(code or signified)的擷取,進行進一步的詮釋。顯示了視覺傳達設計裡可用媒材的多樣性(已不限於文字與圖像,同時加上時間、聲音甚至燈光、劇場等因素),同時也顯示了設計創作,既不是以文為主,也不是以圖為主,而是以突出的”創意”為主。
e. 觀點發現互動:視覺傳達設計或廣告設計的重點在於提出重要,且可以與閱聽眾輕易交換的觀點,進而形成的廣告設計作品。顯示這時期的主要目的在於:”從表面走向溝通,再從溝通走向說服”。
f. 社經文脈互動:視覺傳達設計或廣告設計的重點在於提出可以與新聞事件、歷史事件對話的觀點,進而形成的廣告設計作品。
7-3六大類型的目的、分析方法與策略
a. 配對遊戲的策略:怎麼從文句裡找出”適當”的圖像或是怎麼從”意思”裡找出”適當”的圖像,就是重要的設計要訣。
b. 圖文互動與格外互動:怎麼提出好的"觀點",並將這種觀點與廣告主的企圖結合的天衣無縫,一般而言,這種"觀點"如能與社會事件、歷史事件互相回應,這種"觀點"能以分眾下的閱聽眾(市場區隔)熟悉的文化符碼進行編碼,那麼才可能達成不知不覺中的”格外互動”,進而達成廣告設計的目的。
c. 從目的出發到目的達成:以巧言與令色為工具,達成"改變"閱聽眾的”觀點”的催眠效果,不但如此而且要能混淆真假,從假練真。
7-4結論
視覺傳達設計與廣告設計專業,長期以來停留在缺乏理論建構的學習環境中。針對視覺傳達設計裡圖文關係的分析性思考,針對廣告設計裡的圖形化可能的策略、構想的提出,應該可以理解到視覺傳達設計與廣告設計發展上的"趨勢",進而有助於審是當今國內視覺傳達設計與廣告設計教育與訓練上的”盲點”。
再現篇
第八章 視覺傳達設計的後現代
8-1前言後語後現代
本文目的即在將視覺傳達設計專業領域,處於當代、處於後現代、處於台灣的脈絡,作一簡單的回顧與反省。
8-2後現代的浮現與社經背景
“後現代"概念應該可以從物質條件、社經條件、知識分子省思三方面加以檢討。一般而言,後現代浮現於1960年代現代主義鼎盛時期,所以這三方面的檢討已1960年代為起點。
a. 後現代的物質條件:
(1) 電視的崛起
(2) 數位革命與微小化的軟硬體工程
(3) 通訊設施:商業化的衛星與光纖通訊
(4) 電腦網絡與地球村
(5) 生物科學的新境界
(6) 末世紀警告的物質基礎:尚未尋獲新能源與AIDS纏身
b. 後現代的社經條件:
(1) 過度消費社會與過度縱慾社會
(2) 行銷主義與分眾、小眾社會
(3) 借貸消費與卡片金融
(4) 靈活與模糊的法律系統
(5) 地球村與媒體世
(6) 世末的警告:新興宗教、基本教義派與複製羊桃麗的警告
c. 知識分子省思
(1) 英美保守派
(2) 英美激進派
(3) 法國的思想家與解構主義
(4) 德國的思想家與溝通主義
(5) 後殖民的省思
(6) 國內的對後現代的引介與省思
8-3後現代美學與設計
後現代美學主要有四個來源,分別是符號美學、接受美學、批判美學、敘事美學,這四個都呈現了相當的反現代性。
符號美學與現代主義美學最大之不同,乃在於討伐現代主義美學的"指見材質與構圖"之美,並認為視覺之美應包括了視覺對象作為"純粹物”以及”符徵物”之美,乃至於觀賞者本身的經驗聯想所喚起之美。
接受美學與現代主義美學最大之不同,乃在於提出作品的詮釋權不在作者,而在於欣賞者、讀者。
批判美學由於其對資本主義生產制度的高度關注,所以早就發展出:"藝術作品的商品化、物化傾向";"高度工業化下,藝術品原創性與版權(相對於複製品)的虛偽性”等截然不同於現代主義美學的提法(problematic)。
敘事美學本身理論體系並不明顯,往往被併於符號美學中,不過,在對後現代設計創作的影響上,敘事美學重要的主張即在於:回復作品的文學性、敘事性、神話性、說服性、裝飾性。
8-4從圖房風動到梳理後現代設計理論
a. 圖房風動:作為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一份子,理當感受到這個專業的”資訊流通”、”傳達快速”的特性。
b. 梳理後現代設計理論的重要性:反應現代主義的霸道與反應後現代性而言,視覺傳達設計領域比建築設計及造形藝術,多少起步晚了一些。正因起步晚了一些怎麼梳理後現代的視覺傳達設計就更形重要了。
8-4視覺傳達後現代的淵源
本節即分別從建築設計的互動、前衛藝術的影響、視覺傳達設計中的”離現代”、本土的社經與技術影響等項,來探討視覺傳達設計的後現代淵源與經驗。
a. 建築設計與視覺傳達設計的互動
分析一下范裘利與詹克斯的理論與設計作品,范裘利很早就提出普普藝術在建築上的應用、建築物的裡表情與外表情、具象符號在設計的應用、與意在設計的應用、回復歷史(造形)語言等,固然明顯的造成建築設計對視覺傳達設計有所影響與互動;詹克斯在理論上對後現代建築派別的分類,在建築設計作品上的高舉折衷主義、風土主義,在家具作品上的高舉歷史主義、折衷主義、嘲諷手法等,事實上也對視覺傳達設計的走向後現代有推波助瀾之功。
b. 前衛藝術與視覺傳達設計的移位互動
二次世界大戰後,前衛藝術對創作觀念、手法上的開發、對創作媒材上的開發,幾乎也都適用於視覺傳達設計,乃至於一些新興的領域,如攝影藝術、電視媒材創作、電子媒材創作,在前衛藝術與視覺傳達設計裡幾乎是沒有什麼表面上的區別。所以二次大戰後的前衛藝術往往不只是影響了視覺傳達設計,甚至可以說兩者之間是互為”移位互動”。
c. 視覺傳達設計中的”離現代”
視覺傳達設計領域自發性的後現代苗頭,我們可以用”離”現代運動來撐呼。一方面是因為視覺傳達設計領域形成很晚,比較明確的視覺傳達設計領域的現代主義,幾乎是形成於1960年代;另一方面則因為設計與藝術之不同在於設計有很明確的”任務”與委託業主,視覺傳達設計的作品如果過於”反”制度、”反”現狀,那就流入”藝術”的自我欣賞而找不到委託業主;第三方面視覺傳達設計領域新技術在二是大戰後本身即有很快速的發展,在快速的發展下,充實都來不及了,哪有時間去反這反那。所以,這種運動在視覺傳達設計專業領域裡,並沒有很強烈的”反”現代性質。
“離”現代風格仔細分析,是從視覺傳達設計結合了1960年代的抗議海報、嬉皮海報、地下雜誌編輯風格等逐漸形成,這些風格多少顯示其邊陲姓與另類性(是對主流性的挑戰,而不是主流性),這樣的運動同樣的也帶來了對地域主義、風土性及復古的重現,進而在1970年代末躍躍欲試。
d. 本土的社經與技術影響
台灣對後現代社會的來臨其實是有點尷尬的,原因大致如下:
‧ 無知的看待後現代:跟風的表現
‧ 惶恐的看待後現代:跨國公司的滲透現象與亞太營運中心
‧ 功利的看待後現代:產品外銷與精品外銷
‧ 矛盾的看待後現代:缺乏資訊選擇權的後權威社會
(1) 戰後台灣的新生事物與雙元經濟解釋能力
(2) 戰後台灣灣的離現代議題
‧ 迷信封建的議題
‧ 科學主義的議題
‧ 變種殖民議題
‧ 馬馬虎虎文化與酒肉文化
(3) 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興起與團體
8-6視覺傳達設計後現代的類別
本研究將視覺傳達設計的後現代區分為:復古風、諷刺仿作風、鄉土風與地域主義、高科技風、意識形態風、狀似解構風、電腦風、攝影技巧與蒙太奇風、文脈風、敘事風等十個類型。
8-7代結論:我國視覺傳達設計的課題
在視覺傳達設計學界,經過前述的分析,面對後現代設計的來臨,可以說還有更多的課題要處理,這些可預期的課題如下:
a. 電腦繪圖V.S.電腦輔助設計
b. 手稿練習
c. 意識形態與文脈
d. 文化符碼的萃取與錯取
心得
本書作者楊裕富博士以創意的點子來告訴我們美感與美學的開發;以思路的思考模式探討設計方法、技術層次與策略方針;以再現來告知我們視覺傳達設計的後現代設背景淵源與課題,這樣深入淺出的批判性思維,將視覺傳達設計的概論與方法表達的相當清楚,是本非常專業且相當實用的一本書。
2008年12月30日 星期二
作業六:博碩士論文評析
作業六─博碩士論文評析
《臺灣家具展示情境空間探討─以敘述性設計思維的運用》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碩士論文/2003/
作者:翁翎月
指導教授:楊裕富
一、論文摘要
此篇研究論文以家具展售商場為研究對象,探討臺灣家具展售商場的歷史演進與影響因素,發掘傳統家具展示商場與進口品牌家具展示商場間展示設計的差異與特性之比較,試著建構家具展售情境的展示原則;除此之外,更藉用文化符碼(楊裕富 1998)來分析家具空間展示場的策略層、意義層、技術層三方面,架構出敘述性設計模式並運用在家具展示情境空間上。論文內容主要分為六個章節,並附有五十二個表及一百三十五個圖。
第一章為緒論,共分五節,內容包括:研究背景與動機、問題與目的、限制與範圍、名詞界說與釋義、研究方法與步驟等。第二章為家具展售場背景與文獻回顧,共分三節,內容包括:臺灣家具展售場的現況與發展、文獻回顧與小結。第三章為理論回顧與分析架構建立,共分五節,分別是:關於當代文學之研究、圖像、色彩與語言構思之間的研究、設計文化符碼、敘述學之研究、初步分析理論架構的建立的探討。第四章為案例調查與設計分析,內容有:調查案例與分析前言、三個展售場案例,分別為─嵐翎、菩提緣、青木堂。第五章為敘述性設計思維的運用,其內容提到空間造型的轉化運用與空間造型組織為情境模式的探討。第六章則是結論與建議,從此篇論文中的研究結果與發現、資料蒐集得問題與限制中,進而提出後續研究的方向與建議。
由於現今臺灣消費意識逐漸提高,消費者對於居住空間的要求越來越有品味,相對著家具的需求不再是單方面基本機能的考量,因此家具商店空間展示的陳設影響著消費者購買意願。商家們為了促進消費,選用消費者最容易理解的「說故事方式」之「敘述性設計思維模式」,來呈現家具展示空間上的設計,做出符合消費者喜愛的口味與驚喜。
二、論文主要論點
此論文的主要論點可將其分成以下幾點:
2-1 表層設計結構
以空間機能、空間動線、展示要素與設計四模式為家具展售場的基本需求與展示技巧的提供。
2-2 裡層設計結構
以多方位的文化角度,試著從策略層次、意義層次、技術層次為家具展售場設定出展示情境方向。
2-3 深層設計結構
以故事情節思維方式之主題、子題、題素三者邏輯關係,運用在家具展售場設計操作手法上。
三、研究方法、步驟
3-1 研究方法
閱讀相關文獻來建構適用的理論架構,另一方面以案例現場調查與訪問輔佐理論架構的操作。其案例調查分別以北、中、南三地之家具展售場為調查對象,紀錄現場影像、圖像,並訪談業主與匠師,交叉操作分析。
3-2 研究步驟
(1) 確立研究目標
臺灣戰後至今,經歷不同文化的薰陶,產生許多不一樣的人文脈絡,加上近幾年來資訊媒體的快速發展,使得臺灣家具展示空間從簡單的陳列式轉為情境主題示的設計。為了解家具展示設計的趨向與方法,針對展示情境空間背後的意涵來分析,找出其設計元素,進而建構出適合的設計思維與模式,題供設計創造者另一個新的視野。
(2) 研究範圍與限制
a. 研究對象─傳統家具展售場、品牌家具展售場。
b. 研究主題─針對家具展示空間設計為研究主題的探討。
c. 地理涵蓋範圍─以西部地區為組,選定台北、台中、台南三個地區,各包含傳統與進口品牌家具展售場為研究範圍。
(3) 研究方法的選定
a. 家具展售場相關文獻蒐集
b. 理論回顧建構設計文化符碼分析
c. 案例現況調查
(4) 資料整理與分析
a. 臺灣家具展售場的現況與發展
b. 相關文獻回顧
c. 關於當代文學之研究
d. 關於圖像、色彩與語言構思之間的研究
e. 設計文化符碼
f. 關於敘述學之研究
g. 調查案例與分析
(5) 家具展示情境空間初探與敘述性設計思維的建構
a. 敘述性的「故事與情節」觀念
b. 文學性的「文脈與正文」觀念
c. 符號性的「形式與內容」觀念
(6) 家具展示情境空間設計驗證
以嵐翎家具展售場為實例演練,其操作角度為:
a. 概念成為空間造型的轉化
b. 空間造型組織為情境的模擬
(7) 家具展示情境空間的敘述設計思維修正檢討
從情境文化符碼的分析得知家具展售場需考量策略為以下幾點:
a. 文化背景
b. 示場導向
c. 經營理念
d. 家具特色
e. 展場吸引
以上五項去延伸相關【子題】→抽出【題素】概念→具體【造型】→組合【情境】空間的塑造。
(8) 結論與建議
a. 研究結果與發現
b. 資料蒐集問題與限制
c. 後續研究與建議
四、該論文與展示設計的關係
4-1 金惠卿(2000)「商店設計表現方式之空間印象研究─以Esprit,Levi’s服飾旗艦店」
‧關係:金惠卿所提出的觀點,認為商業展售應該於消費者作互動性的展示方式,因此家具展場根據漢寶德先生在展示規劃一書對展場設計分為商業展示與非商業展示空間上,這裡是屬於前者,故其對於商業式的展示需求藉由金惠卿的論文提供消費者對商展空間之互動印象及利用「語意」差異法形式的展示問卷方式,發覺商場展售是需要探討「展示設計的互動性」表達,相對追家在家具展售場的展示設計思維中。
4-2 邱培榮(2000)「展式設計之研究─以商品展場設計為例說明」
‧關係:邱培榮所撰寫論文內容中所談到的商場展覽(示)與本研究的家具展示商場其規模與型態的類似,對於邱培榮的商品展場設計中,大致將展示設計流程敘述詳盡,但就設計手法的表達並無有效拆解商場展示設計的真正關鍵元素與展示設計的組合方法的建立。因此,本篇研究論文希望在建構「文化符碼」時,對拆解家具展售場能找出真正設計元素,進而再利用「敘述性設計」來組合展示空間的設計思維建立。
4-3 黃于珊(2000)「博物館展示環境與參觀行為之研究」
‧關係:黃于珊此篇論文強調「觀眾的重要性」,提出空間機能的展示設計檢討,此觀點提供本研究論文在對家具展售場與消費者的展示機能,需注意的要點與消費者參觀動線時,所需要的視覺與空間的舒適感。
4-4 林貞岑(2002)「高雄市立美術館展示空間規劃設計之運作績效研究」
‧關係:依林貞岑此篇論文結果,對本研究論文的敘述性設計運用於家具展示空間之設計核心為「吸引消費者的興趣與注意」,所以針對黃于珊與林貞岑的博物館展示空間實例觀察中,其針對展示設計以單方面機能、施工考量與觀眾互動情況下,其缺失都改善,就能引起觀眾(消費者)對展示空間呈現出的展示物(品)而有興趣嗎?所以本研究想透過「文化符碼」解開真正吸引消費者的展示設計元素為何?
4-5 森崇(1990再版)「展示計劃入門」
‧關係:在家具展售場的情境展示設計時,需初步a.設定家具品牌對象企業形象的確立,為Who。b.家具品牌背景,從社會、人文、文化等尋找相關事物、意象是什麼,才能準確捉住家具品牌風格,為What。c.家具展售場的地點需考慮基地的特色與四周環境可以提供什麼樣的資源及消費型態,為Where。d.家具展售場的櫥窗與展示區,需不定時變更內容,使消費者有新鮮感,其參考時間為國際家具展的新產品出現,及配合國內的傳統節令時節去修改,為When。e.家具展售場,最重視不同消費者的感受,因此不同家具品牌的消費愛戴者也會不盡相同,所以設計展售場時,就必須設定消費族群的界定,為Whom。f.展示表現手法,家具展售場不可或缺的方法,為How To。g.是家具展售場的經費來源與掌控,來符合經濟效應,為How Much。以上大至是家具展售場的要素的5W2H。
4-6 何肇喜建築師事務所(2000)「科學展式概念設計報告書」
‧關係:就「科學展示概念設計報告書」的實際個案操作,使得這些展示策略思維觀念,提供本研究在架構敘述性設計思維時,其以說故事的方式,從主題→子題→題素的展開關係中,能將主題轉換子題,或者子題轉換題素的思維方式。相對這些展示策略方法,可以在任何展示設計過程中成為是一種轉換參考的思維方法。
五、論文的寫作策略
5-1 臺灣家具展售場的發展文化與定位
(1) 展示空間的發展與家具產業的發展演進,與消費者的消費文化轉換,延伸出展示空間的影響力。
(2) 界定研究範疇,使研究目的與對象更明確。
(3) 名詞解釋語法原則。
5-2 家具展售場的背景與文獻回顧
(1) 初步了解與整理出家具展售場,對展示區佔整體展場空間量體為二分之一比例需求,此外針對服務區與樣品區空間,有其專業特殊性展示設計的需求呈現。
(2) 在相關文獻回顧與現況背景的了解下,發覺家具展售場的展示設計思維,可嘗試著以「敘述性設計思維」邏輯方式,進而深入提供另一種的設計思維方法。
5-3 理論分析建立架構
(1) 根據文學理論提出語言學、詮釋學思考模式與分析理論,深入了解消費者對事物記憶的形成。
(2) 認識符號學、圖像學、色彩與心理學等研究,在針對家具展售場的情境展示設計探討中,設計者可以較客觀的去思考與設計,並增加設計思維的靈活性創作形式。
(3) 根據文化符碼的基礎上,建構適合家具展場情境展示設計的分析,以策略層、意義層、技術層的大架構,清晰了解家具展售場。
(4) 認識敘述學觀念,從其架構要素與分析情境、品牌等。
(5) 將家具展售設計分析架構分為三個階段,清楚描述操作的雛形。
5-4 案例選定與分析
(1) 研究主題為「家具展售場的情境展示空間設計」,因此家具展售場空間符合家具產品與經營者訴求的情境展示設計為優先。
(2) 針對住宅的活動家具,選定台灣家具進口的主流市場與傳統本地家具與自創品牌,來探討展售場的差異性比較。
(3) 分析方向一為情境文化符碼三層模式的分析,其二是敘述性設計思維的分析。
(4) 為公平起見,分別在北、中、南各選定一個樣本為研究對象,以排除地域性的問題
5-5 思維的運用
運用敘述性思維模式進行設計發想階段,在資料收集的過程中,為「概念成為空間造型的轉化」與「空間造型組織為情境的模擬」兩個設計角度進行操作。
5-6 結論
整合研究結果、研究發現與蒐集問題時所發現的問題與限制提出後續研究的方向與建議。
六、與自己研究方向的關係與幫助
6-1 敘述性設計思維模式
本人欲研究議題為老人機構空間以環境行為角度出發,敘述性設計思維模式常應用於空間的情境的營造上,讓老人們離開家後還會有家的感受。
6-2 論文架構
此篇論文循序漸進的探討,將家具展售場的歷史沿革描述的相當清楚,研究方向與目的等架構亦很完善。最後提出的模擬建議更是可以完整的提供給設計者們的好建議。
6-3 田野調查
調查前母集團的選定相當明確,其訪談結果的呈現與探討分析。
七、論文的優點與局限
敘述性設計的運用範疇相當的廣闊,不管是在電影場景、展示設計…等,只要觸及到空間情境的設計內容,皆可以敘述性設計思維模式來設計與運用。
此研究論文以敘述性設計思維模式與設計文化符碼三項度作為探討方向,並列出臺灣北、中、南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但基於人力、時間等不足的劣勢下無法完整呈現與深入了解家具展售場是否完全關係到地域性的問題,其城鄉差距性應該是更值得去探討的地方。
八、結論
敘述性設計的主軸為敘述故事情節來連結家具展售場空間的展示設計情境元素,協助設計者以一種說故式的邏輯思考方式,使得展示設計變的更加的有趣與豐富。
後現代主義興起,空間設計的研究方法不再只是現代主義中,一切是要完全符合機能、科學的設計理念,冰冷的空間設計不能滿足消費者的慾望與感性,因此需要增加些許人文性的設計概念,增加空間與人的互動關係。
參考資料
楊裕富/1995/設計論文寫作/雲林
楊裕富專題研討課程網站
翁翎月/2003/臺灣家具展示情境空間探討─以敘述性設計思維模式的運用
《臺灣家具展示情境空間探討─以敘述性設計思維的運用》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碩士論文/2003/
作者:翁翎月
指導教授:楊裕富
一、論文摘要
此篇研究論文以家具展售商場為研究對象,探討臺灣家具展售商場的歷史演進與影響因素,發掘傳統家具展示商場與進口品牌家具展示商場間展示設計的差異與特性之比較,試著建構家具展售情境的展示原則;除此之外,更藉用文化符碼(楊裕富 1998)來分析家具空間展示場的策略層、意義層、技術層三方面,架構出敘述性設計模式並運用在家具展示情境空間上。論文內容主要分為六個章節,並附有五十二個表及一百三十五個圖。
第一章為緒論,共分五節,內容包括:研究背景與動機、問題與目的、限制與範圍、名詞界說與釋義、研究方法與步驟等。第二章為家具展售場背景與文獻回顧,共分三節,內容包括:臺灣家具展售場的現況與發展、文獻回顧與小結。第三章為理論回顧與分析架構建立,共分五節,分別是:關於當代文學之研究、圖像、色彩與語言構思之間的研究、設計文化符碼、敘述學之研究、初步分析理論架構的建立的探討。第四章為案例調查與設計分析,內容有:調查案例與分析前言、三個展售場案例,分別為─嵐翎、菩提緣、青木堂。第五章為敘述性設計思維的運用,其內容提到空間造型的轉化運用與空間造型組織為情境模式的探討。第六章則是結論與建議,從此篇論文中的研究結果與發現、資料蒐集得問題與限制中,進而提出後續研究的方向與建議。
由於現今臺灣消費意識逐漸提高,消費者對於居住空間的要求越來越有品味,相對著家具的需求不再是單方面基本機能的考量,因此家具商店空間展示的陳設影響著消費者購買意願。商家們為了促進消費,選用消費者最容易理解的「說故事方式」之「敘述性設計思維模式」,來呈現家具展示空間上的設計,做出符合消費者喜愛的口味與驚喜。
二、論文主要論點
此論文的主要論點可將其分成以下幾點:
2-1 表層設計結構
以空間機能、空間動線、展示要素與設計四模式為家具展售場的基本需求與展示技巧的提供。
2-2 裡層設計結構
以多方位的文化角度,試著從策略層次、意義層次、技術層次為家具展售場設定出展示情境方向。
2-3 深層設計結構
以故事情節思維方式之主題、子題、題素三者邏輯關係,運用在家具展售場設計操作手法上。
三、研究方法、步驟
3-1 研究方法
閱讀相關文獻來建構適用的理論架構,另一方面以案例現場調查與訪問輔佐理論架構的操作。其案例調查分別以北、中、南三地之家具展售場為調查對象,紀錄現場影像、圖像,並訪談業主與匠師,交叉操作分析。
3-2 研究步驟
(1) 確立研究目標
臺灣戰後至今,經歷不同文化的薰陶,產生許多不一樣的人文脈絡,加上近幾年來資訊媒體的快速發展,使得臺灣家具展示空間從簡單的陳列式轉為情境主題示的設計。為了解家具展示設計的趨向與方法,針對展示情境空間背後的意涵來分析,找出其設計元素,進而建構出適合的設計思維與模式,題供設計創造者另一個新的視野。
(2) 研究範圍與限制
a. 研究對象─傳統家具展售場、品牌家具展售場。
b. 研究主題─針對家具展示空間設計為研究主題的探討。
c. 地理涵蓋範圍─以西部地區為組,選定台北、台中、台南三個地區,各包含傳統與進口品牌家具展售場為研究範圍。
(3) 研究方法的選定
a. 家具展售場相關文獻蒐集
b. 理論回顧建構設計文化符碼分析
c. 案例現況調查
(4) 資料整理與分析
a. 臺灣家具展售場的現況與發展
b. 相關文獻回顧
c. 關於當代文學之研究
d. 關於圖像、色彩與語言構思之間的研究
e. 設計文化符碼
f. 關於敘述學之研究
g. 調查案例與分析
(5) 家具展示情境空間初探與敘述性設計思維的建構
a. 敘述性的「故事與情節」觀念
b. 文學性的「文脈與正文」觀念
c. 符號性的「形式與內容」觀念
(6) 家具展示情境空間設計驗證
以嵐翎家具展售場為實例演練,其操作角度為:
a. 概念成為空間造型的轉化
b. 空間造型組織為情境的模擬
(7) 家具展示情境空間的敘述設計思維修正檢討
從情境文化符碼的分析得知家具展售場需考量策略為以下幾點:
a. 文化背景
b. 示場導向
c. 經營理念
d. 家具特色
e. 展場吸引
以上五項去延伸相關【子題】→抽出【題素】概念→具體【造型】→組合【情境】空間的塑造。
(8) 結論與建議
a. 研究結果與發現
b. 資料蒐集問題與限制
c. 後續研究與建議
四、該論文與展示設計的關係
4-1 金惠卿(2000)「商店設計表現方式之空間印象研究─以Esprit,Levi’s服飾旗艦店」
‧關係:金惠卿所提出的觀點,認為商業展售應該於消費者作互動性的展示方式,因此家具展場根據漢寶德先生在展示規劃一書對展場設計分為商業展示與非商業展示空間上,這裡是屬於前者,故其對於商業式的展示需求藉由金惠卿的論文提供消費者對商展空間之互動印象及利用「語意」差異法形式的展示問卷方式,發覺商場展售是需要探討「展示設計的互動性」表達,相對追家在家具展售場的展示設計思維中。
4-2 邱培榮(2000)「展式設計之研究─以商品展場設計為例說明」
‧關係:邱培榮所撰寫論文內容中所談到的商場展覽(示)與本研究的家具展示商場其規模與型態的類似,對於邱培榮的商品展場設計中,大致將展示設計流程敘述詳盡,但就設計手法的表達並無有效拆解商場展示設計的真正關鍵元素與展示設計的組合方法的建立。因此,本篇研究論文希望在建構「文化符碼」時,對拆解家具展售場能找出真正設計元素,進而再利用「敘述性設計」來組合展示空間的設計思維建立。
4-3 黃于珊(2000)「博物館展示環境與參觀行為之研究」
‧關係:黃于珊此篇論文強調「觀眾的重要性」,提出空間機能的展示設計檢討,此觀點提供本研究論文在對家具展售場與消費者的展示機能,需注意的要點與消費者參觀動線時,所需要的視覺與空間的舒適感。
4-4 林貞岑(2002)「高雄市立美術館展示空間規劃設計之運作績效研究」
‧關係:依林貞岑此篇論文結果,對本研究論文的敘述性設計運用於家具展示空間之設計核心為「吸引消費者的興趣與注意」,所以針對黃于珊與林貞岑的博物館展示空間實例觀察中,其針對展示設計以單方面機能、施工考量與觀眾互動情況下,其缺失都改善,就能引起觀眾(消費者)對展示空間呈現出的展示物(品)而有興趣嗎?所以本研究想透過「文化符碼」解開真正吸引消費者的展示設計元素為何?
4-5 森崇(1990再版)「展示計劃入門」
‧關係:在家具展售場的情境展示設計時,需初步a.設定家具品牌對象企業形象的確立,為Who。b.家具品牌背景,從社會、人文、文化等尋找相關事物、意象是什麼,才能準確捉住家具品牌風格,為What。c.家具展售場的地點需考慮基地的特色與四周環境可以提供什麼樣的資源及消費型態,為Where。d.家具展售場的櫥窗與展示區,需不定時變更內容,使消費者有新鮮感,其參考時間為國際家具展的新產品出現,及配合國內的傳統節令時節去修改,為When。e.家具展售場,最重視不同消費者的感受,因此不同家具品牌的消費愛戴者也會不盡相同,所以設計展售場時,就必須設定消費族群的界定,為Whom。f.展示表現手法,家具展售場不可或缺的方法,為How To。g.是家具展售場的經費來源與掌控,來符合經濟效應,為How Much。以上大至是家具展售場的要素的5W2H。
4-6 何肇喜建築師事務所(2000)「科學展式概念設計報告書」
‧關係:就「科學展示概念設計報告書」的實際個案操作,使得這些展示策略思維觀念,提供本研究在架構敘述性設計思維時,其以說故事的方式,從主題→子題→題素的展開關係中,能將主題轉換子題,或者子題轉換題素的思維方式。相對這些展示策略方法,可以在任何展示設計過程中成為是一種轉換參考的思維方法。
五、論文的寫作策略
5-1 臺灣家具展售場的發展文化與定位
(1) 展示空間的發展與家具產業的發展演進,與消費者的消費文化轉換,延伸出展示空間的影響力。
(2) 界定研究範疇,使研究目的與對象更明確。
(3) 名詞解釋語法原則。
5-2 家具展售場的背景與文獻回顧
(1) 初步了解與整理出家具展售場,對展示區佔整體展場空間量體為二分之一比例需求,此外針對服務區與樣品區空間,有其專業特殊性展示設計的需求呈現。
(2) 在相關文獻回顧與現況背景的了解下,發覺家具展售場的展示設計思維,可嘗試著以「敘述性設計思維」邏輯方式,進而深入提供另一種的設計思維方法。
5-3 理論分析建立架構
(1) 根據文學理論提出語言學、詮釋學思考模式與分析理論,深入了解消費者對事物記憶的形成。
(2) 認識符號學、圖像學、色彩與心理學等研究,在針對家具展售場的情境展示設計探討中,設計者可以較客觀的去思考與設計,並增加設計思維的靈活性創作形式。
(3) 根據文化符碼的基礎上,建構適合家具展場情境展示設計的分析,以策略層、意義層、技術層的大架構,清晰了解家具展售場。
(4) 認識敘述學觀念,從其架構要素與分析情境、品牌等。
(5) 將家具展售設計分析架構分為三個階段,清楚描述操作的雛形。
5-4 案例選定與分析
(1) 研究主題為「家具展售場的情境展示空間設計」,因此家具展售場空間符合家具產品與經營者訴求的情境展示設計為優先。
(2) 針對住宅的活動家具,選定台灣家具進口的主流市場與傳統本地家具與自創品牌,來探討展售場的差異性比較。
(3) 分析方向一為情境文化符碼三層模式的分析,其二是敘述性設計思維的分析。
(4) 為公平起見,分別在北、中、南各選定一個樣本為研究對象,以排除地域性的問題
5-5 思維的運用
運用敘述性思維模式進行設計發想階段,在資料收集的過程中,為「概念成為空間造型的轉化」與「空間造型組織為情境的模擬」兩個設計角度進行操作。
5-6 結論
整合研究結果、研究發現與蒐集問題時所發現的問題與限制提出後續研究的方向與建議。
六、與自己研究方向的關係與幫助
6-1 敘述性設計思維模式
本人欲研究議題為老人機構空間以環境行為角度出發,敘述性設計思維模式常應用於空間的情境的營造上,讓老人們離開家後還會有家的感受。
6-2 論文架構
此篇論文循序漸進的探討,將家具展售場的歷史沿革描述的相當清楚,研究方向與目的等架構亦很完善。最後提出的模擬建議更是可以完整的提供給設計者們的好建議。
6-3 田野調查
調查前母集團的選定相當明確,其訪談結果的呈現與探討分析。
七、論文的優點與局限
敘述性設計的運用範疇相當的廣闊,不管是在電影場景、展示設計…等,只要觸及到空間情境的設計內容,皆可以敘述性設計思維模式來設計與運用。
此研究論文以敘述性設計思維模式與設計文化符碼三項度作為探討方向,並列出臺灣北、中、南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但基於人力、時間等不足的劣勢下無法完整呈現與深入了解家具展售場是否完全關係到地域性的問題,其城鄉差距性應該是更值得去探討的地方。
八、結論
敘述性設計的主軸為敘述故事情節來連結家具展售場空間的展示設計情境元素,協助設計者以一種說故式的邏輯思考方式,使得展示設計變的更加的有趣與豐富。
後現代主義興起,空間設計的研究方法不再只是現代主義中,一切是要完全符合機能、科學的設計理念,冰冷的空間設計不能滿足消費者的慾望與感性,因此需要增加些許人文性的設計概念,增加空間與人的互動關係。
參考資料
楊裕富/1995/設計論文寫作/雲林
楊裕富專題研討課程網站
翁翎月/2003/臺灣家具展示情境空間探討─以敘述性設計思維模式的運用
2008年12月16日 星期二
作業五:自選設計亦題寫作發表「五」─歧視空間─以女性主義角度切入
作業五:自選設計題寫作發表「五」─歧視空間─以女性主義角度切入
前言
西元1971年,有七十五位婦女接管了一棟屬於紐約市政府的廢棄建築物,當時的婦女運動採取的是基進行動主義(radical activism)。於一月二十九日發表了以下聲明:
因為我們要發展自己的文化,
因為我們要擊敗刻板的印象,
因為我們拒絕在一個腐敗的社會中擁有「平等權利」,
因為我們要生存、要成長、要忠於自己,
我們接管了這棟建築物,從事對女人非常重要的事─衛生保健、
育兒、同煮共食、交換衣物和書籍、受虐婦女庇護所、女同性戀
權益中心、藝術中心、女性主義學校、毒癮戒除所。
我們知道政府並不會提供這些,
現在我們也知道市政府不允許我們自己自足。
因此我們遭受貶斥,
我們遭受貶斥,因為我們是獨立在男人之外,獨立在系統之外行
動的女人……
換句話說,我們是革命中的女人。
(第五街婦女,《戰士》)
其非常清楚佔用空間是一項政治活動,接近空間的權利和社會地位與權力緊密相關,改變空間的分派與改變社會之間,亦是密不可分。
一、 緒論
(一)空間與語言
許多人認為,語言的價值是中立和中性的;「男人」(man)和「他」是包括了「女人」的總稱,但女性主義的語言學家黛兒‧史潘德(Dale Spender)提出以下解釋:
「如果男人真能代表全人類,那麼象徵符號就應該能滿足所有人類的活動…。我們能夠說,男人每週從事家務工作超過四十小時,或是男人被綁在育兒工作上而離群獨居,而與印象毫無衝突嗎?我們會因上述說法而感到不協調,因為男人(人)─除了男性文法者的擔保以外─最確切的定義是男性,並誘發出男性的意象」。
此令人信服的相反觀點,除揭露了男性為中心的語言,更延續了女人的隱匿不見與不平等。就像語言一樣,空間是社會的建構;就像語言的句法一樣,建築與社區的空間安排,反映並且加強了社會中性別、種族和階級關係的性質。語言和空間的使用都助長了某些群體支配他人的權利,並延續了人類的不平等。
(二)空間意識
對一個具有空間意識的女性主義者來說,她會立刻知道「子宮」是最原始的人類空間,任何對於女人身體隱私權的冒犯,都是最惡劣的侵犯。不管他或她,明白女人的性欲特質(sexuality)是由她的空間區位(spatial location)來定義;「貞潔」的女人留在核心家庭的屋子裡,而「妓女」則待在名聲狼藉之處,並化身為膽敢在夜街行走的任何一個女人。
在男造環境中從事女性主義分析,將其視為社會壓迫的一種形式,是社會權力的表達,歷史的一種向度,婦女平權抗爭的一部分,但它卻比其他領域的批評來的晚,譬如就業、寶健醫療與家庭生活等領域。其實很容易理解,因這種評估在邏輯上應由女性建築師和規劃師來發動,但在此領域的女性比其他領域的女性來的少很多。
二、 研究動機與目的
人造空間如何造成人類的壓迫?可以幫助人類解放嗎?若可以重新改造,以增進平等和完滿環境之間的關係,助人類解放嗎?若可以重新改造,以增進平等和完滿環境之間的關係,會有怎麼樣的空間產生呢?藉由解釋建築物和社區如何被設計與使用,而強化社會的不同成員所掌有的社會位置來探討。
三、 研究方法
以探討空間的二分法,如何在下列三個不同的尺度上操作:人體、營造空間和人類聚落的模式(城市和郊區);探討領域性(territoriality)的概念─宣告與保衛社會空間、營造空間和形上學空間。
1. 人類身體
人體的基本點為:頂與底、左與右、前與後。這些點與點之間的空間關係構築了我們的物理世界和社會世界觀。
Sack將身體週遭空間分類為互補和不同評價的座標,利用來象徵和加強男性與女性之間的基本社會區別。
(1) 優勢的座標:頂端、右邊和前面─連結了男性。
(2) 劣勢的座標:底部、左邊和後面─連結了女性。
在這樣的優劣空間關係,有許多跨文化的例子。舉例來說,在印尼社會裡(圖一)空間被組織為兩個範疇:
(1) 左邊、女性、海邊、下面、土地、精神的、朝下的、後方、西方。
(2) 右邊、男性、山邊、上面、天空、世俗的、朝上的、前面、東方。

圖一:印尼泰默(Timor)地方的阿托尼(Atoni)家屋裡的宇宙與社會秩序,將身體做標的二元分類,象徵性地描述為男性/正面,女性/負面的類別。Clark E. Cunningham, “Order in the Atoni House,” in Right and Left: Essays in Dual Symbolic Classification, ed. Rodeny Needha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3), 217, fig. 7。
男人聯繫了起緣自山區和上方世界的生命,女人則聯繫了起源自海洋下層世界的死亡、疾病和災難。在東方的宇宙觀裡,陽是男性的原則,關連了火,朝向上方,是歡樂的、代表陽具的;陰是女性的原則,關連了水、被動和恐懼。對東方人而言,水象徵了女人的淺意識;沉浸在水裡,便熄滅了火與男性的意識,而這便意味了死亡。
在西方社會裡,和女人有關的地理空間,也是以死寂呆滯為其特徵,男性的空間特色卻是活潑生動的。美國城市和郊區的二元分立,傾向於連結都市生活和文化與知識活動、權力、攻擊性、危險、有意義的工作、重要的世界事件,是在說明男人。而女性郊區式安全的、家庭的、寧靜的、接近自然,以及無所用心的。
利用身體空間做為文化藍圖,來設計性別的不平等,顯現在強烈偏向右邊的社會偏見上。人類學家羅伯‧赫茲(Robert Hertz)在它著名的論文〈右手的卓越〉(The Pre-Eminence of the Right Hand, 1909)裡提到:「社會和整個宇宙有一邊是神聖、尊貴、珍貴的,而另一邊是凡俗且尋常的:一邊是男性,強壯而活躍,另一邊是女性,虛弱且被動;或者簡單地說,就是右邊和左邊。」
2. 性別建築形式
以建築形式來象徵男人和女人在生物學上有所差異的性生理構造,與在社會上有來象徵男人和女人在生物學上有所差異的性生理構造,與在社會上有所差別的性別角色。弗洛伊德的心理學,使我們察覺人類製作陽具和子宮形態物品的淺意識傾向。不論是否是刻意製造,這種象徵都流傳廣遠。
但是,將所有直立的結構解釋為陽具的象徵,或將所有圓形或封閉的構造解釋為乳房或子宮,乃是對於不存在的象徵論的無理偏執。Mazey and Lee提出,假設設計火焰狀的、挑釁的高聳建築物,本質上是男性的行動,而設計規模纖小、具有肉感線條的建築物,本質上乃是女性的舉止,這便限制且定化了女人跟男人,且對彼此都有害。
在單一的建築形式上,美國的摩天大樓它巧妙地呈現社會角色和性解剖學的結合,它是父權的象徵,巨大、筆直和有力的男性性欲特質,根據建築師的說法,它是由「基座」、「莖幹」和「頂端」所組成。
有史以來,垂直的結構都是做為神聖的「男性氣概」的圖像,而房屋則與女人,尤其是女人的身體。在多數的文化裡,提到房屋時,視為「誕生地」、「溫暖的窩」、「庇護的子宮」和「靈魂的容器」是很平常的說法。原始人所居住的洞窟是最早的住所,它是自然的「子宮」。
女人的社會與生物角色,以及與之相關的人類屬性和情感,融會在強大且備受真愛的居住意象中。在許多女人所創作的現代藝術作品裡,房屋的形象、女人的身體,以及住家/妻子的角色,共生在對於住家做為女人勞龍的生動社會評理裡。藝術家路易斯‧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在1940年代所作,題名為《女/屋》(Femme/Maison)(圖二)的一系列畫作和草圖裡,描繪了包納、焦慮、受挫的逃離欲望主題。

圖二:〈女/屋〉(Femme/Masion), 1947,路易斯‧布爾喬亞。
然而,在一個題名為《女人之屋》(Womanhouse, 1971)的計劃裡面,女性主義意術家茱蒂‧芝加哥(Judy Chicago)和米莉安‧夏皮洛(Miriam Schapiro),與她們在加州藝術研究所的學生,描繪住家是女人的經驗、壓迫和幻想的貯藏所。這些女人在她們自行修復的一間破房子裡,創造了一些諷刺性的家居環境,包括了一座新婚樓梯、一間月經浴室、一間娃娃屋的房間、一間亞麻布衣櫥「監獄」,有個裸體女人奮力掙出,一間精緻的臥房,做了一個一直梳頭化妝的女人,以及一個「養育室」,那是一間肉色粉紅的廚房,天花板上塑膠製的煎蛋沿著牆壁下來,逐漸成了乳房室,有皮膚的感覺,並且同時成為母親/育養者/廚房(圖三)。

圖三:「養育廚房」(Nurturant Kitchen), Vicki Hodgetts, Robin Weltsch, and Susan Frazier。取自《女人房屋計畫》(The Womanhouse Project, 1971)。
個人的私人住宅、「女性的」圈圍,和我們的公共塔樓匿名的、「男性氣概」的向上衝勁,在隱喻上正好相反。將工作場所聯繫上男性權力、客觀和理性,將家聯繫上女性的被動、養育和情感,助長了公共與私人場合,以及女人跟男人之間非常不同的行為。
四、 小結
女性建築師跟男性建築師,在設計空間的方式上會有差異嗎?就兩性皆將不同的社會認同帶入工作而論,我認為是有差的,因女性與男性在心理與道德層面的發展方式不同,而有所差異。
在建築裡,對女性與男性來說,不同的參考架構,不必然會顯現在不同的空間形式與建造技術的使用上,然而在女性與男性概念化和設計建築物與空間時,不同的社會與倫理脈絡上則會呈現不同的差異性。
前言
西元1971年,有七十五位婦女接管了一棟屬於紐約市政府的廢棄建築物,當時的婦女運動採取的是基進行動主義(radical activism)。於一月二十九日發表了以下聲明:
因為我們要發展自己的文化,
因為我們要擊敗刻板的印象,
因為我們拒絕在一個腐敗的社會中擁有「平等權利」,
因為我們要生存、要成長、要忠於自己,
我們接管了這棟建築物,從事對女人非常重要的事─衛生保健、
育兒、同煮共食、交換衣物和書籍、受虐婦女庇護所、女同性戀
權益中心、藝術中心、女性主義學校、毒癮戒除所。
我們知道政府並不會提供這些,
現在我們也知道市政府不允許我們自己自足。
因此我們遭受貶斥,
我們遭受貶斥,因為我們是獨立在男人之外,獨立在系統之外行
動的女人……
換句話說,我們是革命中的女人。
(第五街婦女,《戰士》)
其非常清楚佔用空間是一項政治活動,接近空間的權利和社會地位與權力緊密相關,改變空間的分派與改變社會之間,亦是密不可分。
一、 緒論
(一)空間與語言
許多人認為,語言的價值是中立和中性的;「男人」(man)和「他」是包括了「女人」的總稱,但女性主義的語言學家黛兒‧史潘德(Dale Spender)提出以下解釋:
「如果男人真能代表全人類,那麼象徵符號就應該能滿足所有人類的活動…。我們能夠說,男人每週從事家務工作超過四十小時,或是男人被綁在育兒工作上而離群獨居,而與印象毫無衝突嗎?我們會因上述說法而感到不協調,因為男人(人)─除了男性文法者的擔保以外─最確切的定義是男性,並誘發出男性的意象」。
此令人信服的相反觀點,除揭露了男性為中心的語言,更延續了女人的隱匿不見與不平等。就像語言一樣,空間是社會的建構;就像語言的句法一樣,建築與社區的空間安排,反映並且加強了社會中性別、種族和階級關係的性質。語言和空間的使用都助長了某些群體支配他人的權利,並延續了人類的不平等。
(二)空間意識
對一個具有空間意識的女性主義者來說,她會立刻知道「子宮」是最原始的人類空間,任何對於女人身體隱私權的冒犯,都是最惡劣的侵犯。不管他或她,明白女人的性欲特質(sexuality)是由她的空間區位(spatial location)來定義;「貞潔」的女人留在核心家庭的屋子裡,而「妓女」則待在名聲狼藉之處,並化身為膽敢在夜街行走的任何一個女人。
在男造環境中從事女性主義分析,將其視為社會壓迫的一種形式,是社會權力的表達,歷史的一種向度,婦女平權抗爭的一部分,但它卻比其他領域的批評來的晚,譬如就業、寶健醫療與家庭生活等領域。其實很容易理解,因這種評估在邏輯上應由女性建築師和規劃師來發動,但在此領域的女性比其他領域的女性來的少很多。
二、 研究動機與目的
人造空間如何造成人類的壓迫?可以幫助人類解放嗎?若可以重新改造,以增進平等和完滿環境之間的關係,助人類解放嗎?若可以重新改造,以增進平等和完滿環境之間的關係,會有怎麼樣的空間產生呢?藉由解釋建築物和社區如何被設計與使用,而強化社會的不同成員所掌有的社會位置來探討。
三、 研究方法
以探討空間的二分法,如何在下列三個不同的尺度上操作:人體、營造空間和人類聚落的模式(城市和郊區);探討領域性(territoriality)的概念─宣告與保衛社會空間、營造空間和形上學空間。
1. 人類身體
人體的基本點為:頂與底、左與右、前與後。這些點與點之間的空間關係構築了我們的物理世界和社會世界觀。
Sack將身體週遭空間分類為互補和不同評價的座標,利用來象徵和加強男性與女性之間的基本社會區別。
(1) 優勢的座標:頂端、右邊和前面─連結了男性。
(2) 劣勢的座標:底部、左邊和後面─連結了女性。
在這樣的優劣空間關係,有許多跨文化的例子。舉例來說,在印尼社會裡(圖一)空間被組織為兩個範疇:
(1) 左邊、女性、海邊、下面、土地、精神的、朝下的、後方、西方。
(2) 右邊、男性、山邊、上面、天空、世俗的、朝上的、前面、東方。

圖一:印尼泰默(Timor)地方的阿托尼(Atoni)家屋裡的宇宙與社會秩序,將身體做標的二元分類,象徵性地描述為男性/正面,女性/負面的類別。Clark E. Cunningham, “Order in the Atoni House,” in Right and Left: Essays in Dual Symbolic Classification, ed. Rodeny Needha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3), 217, fig. 7。
男人聯繫了起緣自山區和上方世界的生命,女人則聯繫了起源自海洋下層世界的死亡、疾病和災難。在東方的宇宙觀裡,陽是男性的原則,關連了火,朝向上方,是歡樂的、代表陽具的;陰是女性的原則,關連了水、被動和恐懼。對東方人而言,水象徵了女人的淺意識;沉浸在水裡,便熄滅了火與男性的意識,而這便意味了死亡。
在西方社會裡,和女人有關的地理空間,也是以死寂呆滯為其特徵,男性的空間特色卻是活潑生動的。美國城市和郊區的二元分立,傾向於連結都市生活和文化與知識活動、權力、攻擊性、危險、有意義的工作、重要的世界事件,是在說明男人。而女性郊區式安全的、家庭的、寧靜的、接近自然,以及無所用心的。
利用身體空間做為文化藍圖,來設計性別的不平等,顯現在強烈偏向右邊的社會偏見上。人類學家羅伯‧赫茲(Robert Hertz)在它著名的論文〈右手的卓越〉(The Pre-Eminence of the Right Hand, 1909)裡提到:「社會和整個宇宙有一邊是神聖、尊貴、珍貴的,而另一邊是凡俗且尋常的:一邊是男性,強壯而活躍,另一邊是女性,虛弱且被動;或者簡單地說,就是右邊和左邊。」
2. 性別建築形式
以建築形式來象徵男人和女人在生物學上有所差異的性生理構造,與在社會上有來象徵男人和女人在生物學上有所差異的性生理構造,與在社會上有所差別的性別角色。弗洛伊德的心理學,使我們察覺人類製作陽具和子宮形態物品的淺意識傾向。不論是否是刻意製造,這種象徵都流傳廣遠。
但是,將所有直立的結構解釋為陽具的象徵,或將所有圓形或封閉的構造解釋為乳房或子宮,乃是對於不存在的象徵論的無理偏執。Mazey and Lee提出,假設設計火焰狀的、挑釁的高聳建築物,本質上是男性的行動,而設計規模纖小、具有肉感線條的建築物,本質上乃是女性的舉止,這便限制且定化了女人跟男人,且對彼此都有害。
在單一的建築形式上,美國的摩天大樓它巧妙地呈現社會角色和性解剖學的結合,它是父權的象徵,巨大、筆直和有力的男性性欲特質,根據建築師的說法,它是由「基座」、「莖幹」和「頂端」所組成。
有史以來,垂直的結構都是做為神聖的「男性氣概」的圖像,而房屋則與女人,尤其是女人的身體。在多數的文化裡,提到房屋時,視為「誕生地」、「溫暖的窩」、「庇護的子宮」和「靈魂的容器」是很平常的說法。原始人所居住的洞窟是最早的住所,它是自然的「子宮」。
女人的社會與生物角色,以及與之相關的人類屬性和情感,融會在強大且備受真愛的居住意象中。在許多女人所創作的現代藝術作品裡,房屋的形象、女人的身體,以及住家/妻子的角色,共生在對於住家做為女人勞龍的生動社會評理裡。藝術家路易斯‧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在1940年代所作,題名為《女/屋》(Femme/Maison)(圖二)的一系列畫作和草圖裡,描繪了包納、焦慮、受挫的逃離欲望主題。

圖二:〈女/屋〉(Femme/Masion), 1947,路易斯‧布爾喬亞。
然而,在一個題名為《女人之屋》(Womanhouse, 1971)的計劃裡面,女性主義意術家茱蒂‧芝加哥(Judy Chicago)和米莉安‧夏皮洛(Miriam Schapiro),與她們在加州藝術研究所的學生,描繪住家是女人的經驗、壓迫和幻想的貯藏所。這些女人在她們自行修復的一間破房子裡,創造了一些諷刺性的家居環境,包括了一座新婚樓梯、一間月經浴室、一間娃娃屋的房間、一間亞麻布衣櫥「監獄」,有個裸體女人奮力掙出,一間精緻的臥房,做了一個一直梳頭化妝的女人,以及一個「養育室」,那是一間肉色粉紅的廚房,天花板上塑膠製的煎蛋沿著牆壁下來,逐漸成了乳房室,有皮膚的感覺,並且同時成為母親/育養者/廚房(圖三)。

圖三:「養育廚房」(Nurturant Kitchen), Vicki Hodgetts, Robin Weltsch, and Susan Frazier。取自《女人房屋計畫》(The Womanhouse Project, 1971)。
個人的私人住宅、「女性的」圈圍,和我們的公共塔樓匿名的、「男性氣概」的向上衝勁,在隱喻上正好相反。將工作場所聯繫上男性權力、客觀和理性,將家聯繫上女性的被動、養育和情感,助長了公共與私人場合,以及女人跟男人之間非常不同的行為。
四、 小結
女性建築師跟男性建築師,在設計空間的方式上會有差異嗎?就兩性皆將不同的社會認同帶入工作而論,我認為是有差的,因女性與男性在心理與道德層面的發展方式不同,而有所差異。
在建築裡,對女性與男性來說,不同的參考架構,不必然會顯現在不同的空間形式與建造技術的使用上,然而在女性與男性概念化和設計建築物與空間時,不同的社會與倫理脈絡上則會呈現不同的差異性。
參考文獻
Serge Chermayeff & Christopher Alexander著/王錦堂 譯/社區與私密性
Leslie Kanes Weisman著/王志弘、張淑玫、魏慶嘉 譯/設計的歧視
台大城鄉所碩士論文/趙曉慧 撰/打造性別認同的基地:解讀女性主義書店「女書店」之空間意義
成功大學碩士論文/林佳慧 撰/以女性主義觀點進行車站特定區都市設計之研究─以台南火車站特定區為例
Serge Chermayeff & Christopher Alexander著/王錦堂 譯/社區與私密性
Leslie Kanes Weisman著/王志弘、張淑玫、魏慶嘉 譯/設計的歧視
台大城鄉所碩士論文/趙曉慧 撰/打造性別認同的基地:解讀女性主義書店「女書店」之空間意義
成功大學碩士論文/林佳慧 撰/以女性主義觀點進行車站特定區都市設計之研究─以台南火車站特定區為例
2008年11月25日 星期二
作業四:自選設計議題發表「四」─建築庭院空間設計構思分析之初探
作業四:自選設計議題發表「四」─建築庭院空間設計構思分析之初探
一、前言
不論是人類的文化歷史資料,或甚至是現實的生活中,我們所了解的、所看到的庭院空間,其實都是伴隨著建築的發展自然產生出來的空間。因此,在整個建築空間裡,庭院空間是由室內空間延伸與擴展出來的,於建築整體空間裡屬於有機的部分。
現今,人們的需求品質日漸攀升,對於生活週遭的每一件事物都相當的要求,然而與我們人類生活中最密切的自然環境因素卻因為社會的進步,漸漸的在被銷毀中。本文在探討傳統與現代的庭院空間設計架構,探討傳統與現代庭院空間演變的差異性。
二、名詞解釋
(一)建築空間
建築空間所指的是人類因生活需求,如遮風避雨、私密性等,而創造出來的人為空間,其包含了建築室內空間與建築室外空間。
(二)建築庭院空間
建築庭院空間即是建築的室外空間,其目的是為使人們可藉由觀賞室外景色,消除視覺疲勞;接受陽光、山水、花木的撫慰,享受自然美的陶冶;阻隔喧鬧與緊張的城市環境,所需的安靜環境。
在庭院空間的設計規劃中,設計者們會賦予此空間”形”或”景”,於形、景之中也蘊含了情,因此,建築的庭院空間成為一種特殊的建築形式,它是人為化的空間,是一種呈現自然的建築藝術。
建築空間與自然空間之中,庭院空間又是建築的中介性空間和過度性空間。
三、文獻回顧
若要探討人類的空間意識和庭院空間的觀念,我們可以追逤到遠古時代,於英國薩利斯巴利(Salisbary)發現的原始人石環(圖一),其說明了人類有圍合空間的本能。

圖一:英國薩利斯巴利原始人石環
另外,根據記載,最早以牆和廊圍合空間成為院落建築的實例為南河偃師二里頭發掘的商代庭院遺址,其是四合院最早的雛形。
然而,在古羅馬時代,大型府邸建築中曾創造出兩種具有典型意義的庭院空間,一是「天井」,二是「中庭」。
在文藝復興時期,其給西歐地區帶來了文化上的繁榮,建築的成就也出現了高峰,然而其主要的導向依然是在追求古典傳統的復興與完美,庭院空間並沒有太多的構想,多半是以建築為核心的外部背景設計。
反觀中國古代建築的空間,其特徵可概括為兩種,一是木構架的柱式系統,使建築空間的自室內空間自然的與室外的相互交融;二是建築空間是以庭院空間圍合而構成的空間原型。中國古建築空間所構成的原型有:「有屋必有庭,一屋帶一庭,一屋帶幾庭,幾屋圍一庭。」一說。
四、傳統庭院與現代庭院的構成分析
(一)傳統庭院
「庭院」二字在《辭源》中的解釋為:庭者,「堂階前也」;院者,「周垣也」,「宮室有垣牆者曰院」。因此,「庭院」二字合一即構成了我國庭院的基本概念;即由建築與牆圍合而成的室外空間。
我國這種內向的圍合構成,反應了我國特有的把建築空間與庭院空間視為一體的空間意識。此庭院空間隨著其功能、位置、意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型態產生。傳統建築庭院空間圍合的形式有五種:1.院牆圍合建築或建築群(圖二);2.建築圍合室外空間以成庭院空間(圖三);3.建築與牆垣、廊廡,共同圍合的空間(圖四);4.建築圍合建築的庭院空間(圖五);5.庭院圍合庭院的形式(圖六)。這些庭院空間的形成,有的主要是做為人流穿越;有的則做為室內空間的補充;有得主要是以觀賞為主。

圖二:以院牆圍合的庭院

圖三:以建築圍合的庭院

圖四:以建築和廊、牆圍合的庭院

圖五:以建築圍合建築的庭院

圖六:以庭院圍合庭院的庭院
(二)現代庭院
十九世紀開始,現代建築興起,二十世紀初,把庭院空間做為建築的一個有機部分於創作設計的構思中,如萊特(FrankLloyd Wrigth)於1922設計的東京帝國大飯店(圖七)與密斯(Mies Van Der Rohe, Ludwig)於1929於西班牙巴塞隆納國際博覽會的德國館(圖八)。

圖七:日本東京帝國大飯店

圖八:西班牙巴塞隆納國際博覽會德國館
現代建築的庭院空間設計有五種設計構思:1.「同步」的設計構思-把庭院空間和建築空間融合成為一體,使建築空間更容易融入環境與自然之中(圖九,1-3);2.「核心」的設計構思-把庭院空間做為建築空間的和鑫和樞紐,建築組合圍繞庭院空間展開(圖十,1-2);3.「抽空」的設計構思-為克服建築空間的單調感,進而滿足局部處裡的靈活性及採光通風技術等要求(圖十一,1-2);4.「圍合」的設計構思-可以是敞開,也可以是封閉,其構思分為三種:封閉(圖十二)、通透(圖十三)及鬆散(圖十四);5.「鍥入」的設計構思-把庭院空間與建築更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圖十五)。
.jpg)
圖九:北京香山飯店總平面與庭院空間
.jpg)
圖十:廣州白雲山莊總平面與庭院空間
.jpg)
圖十一:美國康州人壽保險公司辦公大樓平面與內庭空間

圖十二:四川美術學院陳列館繪畫館六角型內庭
.jpg)
圖十三:桂林榕湖飯店四樓平面與內庭空間
.jpg)
圖十四:布魯塞爾世界博覽會聯邦德國館庭院空間

圖十五:日本平戶休養旅館庭院空間
五、結論
不論是傳統或是現代的庭院設計構思,其所形成的各種庭院空間型態皆是為了表達庭院空間的意境、獲得藝術的感染力與觀賞價值。
在意境上,庭院的空間型態呈現;空間的光影變化;空間的劃分;轉折與隱現等…都是為了使庭院空間更加的動人並增添層次與豐富感,讓室內外空間達到某種特定的空間意象。如傳統手法的「景貴乎深,不曲不深」,空間的先藏後露、空間的曲折變換,只要在建築庭院設計中運用的當,就可以呈現很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景觀設計中從意念到形式/鄭嘉玲、張華蓀 著
2. 東山河經驗/郭中端 著
3. 建築庭院空間/張敕 著
4. 中國庭園與文人思想/黃長美 著
5. 中庭建築─開發與設計/Richard Saxon 著/戴復東等 譯
6. 西洋造園變遷史─從伊甸園到自然公園/章敬三 譯
7. 民眾參與都市之綠化美化/李明宗 著
8. 設計方法/John Ghris Jones 著/張建成 譯
一、前言
不論是人類的文化歷史資料,或甚至是現實的生活中,我們所了解的、所看到的庭院空間,其實都是伴隨著建築的發展自然產生出來的空間。因此,在整個建築空間裡,庭院空間是由室內空間延伸與擴展出來的,於建築整體空間裡屬於有機的部分。
現今,人們的需求品質日漸攀升,對於生活週遭的每一件事物都相當的要求,然而與我們人類生活中最密切的自然環境因素卻因為社會的進步,漸漸的在被銷毀中。本文在探討傳統與現代的庭院空間設計架構,探討傳統與現代庭院空間演變的差異性。
二、名詞解釋
(一)建築空間
建築空間所指的是人類因生活需求,如遮風避雨、私密性等,而創造出來的人為空間,其包含了建築室內空間與建築室外空間。
(二)建築庭院空間
建築庭院空間即是建築的室外空間,其目的是為使人們可藉由觀賞室外景色,消除視覺疲勞;接受陽光、山水、花木的撫慰,享受自然美的陶冶;阻隔喧鬧與緊張的城市環境,所需的安靜環境。
在庭院空間的設計規劃中,設計者們會賦予此空間”形”或”景”,於形、景之中也蘊含了情,因此,建築的庭院空間成為一種特殊的建築形式,它是人為化的空間,是一種呈現自然的建築藝術。
建築空間與自然空間之中,庭院空間又是建築的中介性空間和過度性空間。
三、文獻回顧
若要探討人類的空間意識和庭院空間的觀念,我們可以追逤到遠古時代,於英國薩利斯巴利(Salisbary)發現的原始人石環(圖一),其說明了人類有圍合空間的本能。

圖一:英國薩利斯巴利原始人石環
另外,根據記載,最早以牆和廊圍合空間成為院落建築的實例為南河偃師二里頭發掘的商代庭院遺址,其是四合院最早的雛形。
然而,在古羅馬時代,大型府邸建築中曾創造出兩種具有典型意義的庭院空間,一是「天井」,二是「中庭」。
在文藝復興時期,其給西歐地區帶來了文化上的繁榮,建築的成就也出現了高峰,然而其主要的導向依然是在追求古典傳統的復興與完美,庭院空間並沒有太多的構想,多半是以建築為核心的外部背景設計。
反觀中國古代建築的空間,其特徵可概括為兩種,一是木構架的柱式系統,使建築空間的自室內空間自然的與室外的相互交融;二是建築空間是以庭院空間圍合而構成的空間原型。中國古建築空間所構成的原型有:「有屋必有庭,一屋帶一庭,一屋帶幾庭,幾屋圍一庭。」一說。
四、傳統庭院與現代庭院的構成分析
(一)傳統庭院
「庭院」二字在《辭源》中的解釋為:庭者,「堂階前也」;院者,「周垣也」,「宮室有垣牆者曰院」。因此,「庭院」二字合一即構成了我國庭院的基本概念;即由建築與牆圍合而成的室外空間。
我國這種內向的圍合構成,反應了我國特有的把建築空間與庭院空間視為一體的空間意識。此庭院空間隨著其功能、位置、意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型態產生。傳統建築庭院空間圍合的形式有五種:1.院牆圍合建築或建築群(圖二);2.建築圍合室外空間以成庭院空間(圖三);3.建築與牆垣、廊廡,共同圍合的空間(圖四);4.建築圍合建築的庭院空間(圖五);5.庭院圍合庭院的形式(圖六)。這些庭院空間的形成,有的主要是做為人流穿越;有的則做為室內空間的補充;有得主要是以觀賞為主。

圖二:以院牆圍合的庭院

圖三:以建築圍合的庭院

圖四:以建築和廊、牆圍合的庭院

圖五:以建築圍合建築的庭院

圖六:以庭院圍合庭院的庭院
(二)現代庭院
十九世紀開始,現代建築興起,二十世紀初,把庭院空間做為建築的一個有機部分於創作設計的構思中,如萊特(FrankLloyd Wrigth)於1922設計的東京帝國大飯店(圖七)與密斯(Mies Van Der Rohe, Ludwig)於1929於西班牙巴塞隆納國際博覽會的德國館(圖八)。

圖七:日本東京帝國大飯店

圖八:西班牙巴塞隆納國際博覽會德國館
現代建築的庭院空間設計有五種設計構思:1.「同步」的設計構思-把庭院空間和建築空間融合成為一體,使建築空間更容易融入環境與自然之中(圖九,1-3);2.「核心」的設計構思-把庭院空間做為建築空間的和鑫和樞紐,建築組合圍繞庭院空間展開(圖十,1-2);3.「抽空」的設計構思-為克服建築空間的單調感,進而滿足局部處裡的靈活性及採光通風技術等要求(圖十一,1-2);4.「圍合」的設計構思-可以是敞開,也可以是封閉,其構思分為三種:封閉(圖十二)、通透(圖十三)及鬆散(圖十四);5.「鍥入」的設計構思-把庭院空間與建築更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圖十五)。
.jpg)
圖九:北京香山飯店總平面與庭院空間
.jpg)
圖十:廣州白雲山莊總平面與庭院空間
.jpg)
圖十一:美國康州人壽保險公司辦公大樓平面與內庭空間

圖十二:四川美術學院陳列館繪畫館六角型內庭
.jpg)
圖十三:桂林榕湖飯店四樓平面與內庭空間
.jpg)
圖十四:布魯塞爾世界博覽會聯邦德國館庭院空間

圖十五:日本平戶休養旅館庭院空間
五、結論
不論是傳統或是現代的庭院設計構思,其所形成的各種庭院空間型態皆是為了表達庭院空間的意境、獲得藝術的感染力與觀賞價值。
在意境上,庭院的空間型態呈現;空間的光影變化;空間的劃分;轉折與隱現等…都是為了使庭院空間更加的動人並增添層次與豐富感,讓室內外空間達到某種特定的空間意象。如傳統手法的「景貴乎深,不曲不深」,空間的先藏後露、空間的曲折變換,只要在建築庭院設計中運用的當,就可以呈現很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景觀設計中從意念到形式/鄭嘉玲、張華蓀 著
2. 東山河經驗/郭中端 著
3. 建築庭院空間/張敕 著
4. 中國庭園與文人思想/黃長美 著
5. 中庭建築─開發與設計/Richard Saxon 著/戴復東等 譯
6. 西洋造園變遷史─從伊甸園到自然公園/章敬三 譯
7. 民眾參與都市之綠化美化/李明宗 著
8. 設計方法/John Ghris Jones 著/張建成 譯
2008年11月11日 星期二
作業三─空間設計學會研討會投稿論文全文
舊建築再利用為文化創意產業空間
─ 以南投日月老茶廠為例
Architectural Historical Preservation for Culture Creative Industries Space
- With Antique Assam Tea Farm for Example
許雅婷* 楊裕富**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碩士班研究生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副教授
中文摘要
政府推動多年的文化創意產業,使在地文化能夠呈現其特色,以利於吸引消費者。但除以文化資產發展作為首要項目外,舊建築所保留當地的集體記憶,成為其保存再利用地方發展最不可或缺之元素。以日月老茶廠為例,其老茶廠記憶優勢,如老舊廠房、倉庫、烘茶葉之香氣、歷史痕跡等,此記憶價值經由臺灣農林經營者與其設計團隊的規劃,結合消費者感官與知覺,產生許結合傳統生活之回憶與故事,將茶廠空間再利用為茶葉經營與餐旅、藝術併存及教育機能的複合式空間後,使新的空間記憶被創造,來延續老茶廠空間再生並成為主要力量。
本研究以南投日月老茶廠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傳統製茶文化轉型為創意產業之經營模式,提出對於相同模式之產業未來發展的可行性與建議。
關鍵字:舊建築再利用、文化創意產業、南投日月老茶廠
The government pushes several years of cultural creativity industry and make to can present its special feature at ground's culture, with benefit in attract a consumer.But in addition to use cultural property development as in addition to initial item, old the building become its conservancy the collective memory of reserving the region again make use of the most necessary element in place development.Take the Assam Tea Farm as an example, it the old tea factory remember advantage, like old old factory premises, warehouse, dry the aroma, history trace...etc. of tea-leaf, this remembers values through Taiw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executive and its design team, combine consumer's sense and consciousness, produce recollection and story that combines a traditional life, it space again make use of to conduct to travel with meal for tea-leaf, the art combine to save and educate functional of compound type space, create new space memory, continue old tea factory with the benefit space rebirth of main strength.
This research uses Assam Tea Farm in Nantou as a research object and inquires into that the tradition makes tea culture transformation as the business model of creativity industry.
Key word: Architectural historical preservation, Culture creative industries space, Assam Tea Farm
一、緒論
現今,文化創意產業政策已經成為世界上許多先進國家,使其城鄉與都市發展再生之主軸,更是地方經濟產業活化之最大原動力。全球經濟化體制下,文化創意產業儼然成為休閒觀光產業活動之能源動力,國家觀光產業首推之政策。此策略促進觀光發展,進而達成了提升整個國家的經濟效益。本文所舉之臺灣農林魚池製茶廠,在歷經再利用過程後,除持續製茶外,亦保留原始歷史面貌。其歷史記憶與地方文化價值融洽的呈現於該場所與建築構件上,並說明了此地區強烈製茶文化的象徵意涵。臺灣產業核心價值透過顛覆傳統意象的新觀念,讓傳統文化產業經過文化創意的激勵,拓展出新生命力。
二、研究動機與目的
位於南投日月潭,臺灣農林日月老茶廠,數年前將其製茶廠空間,以「空間再造」方式創造出新與舊有空間機能和諧共存的巧思。南投地區雖有許多觀光產業等資產,但卻也因過度開發導致地方文化產業的沒落,而日月老茶廠卻在這樣的劣勢之下,在有限的資源中,肯定自我產業之根基,並發展出具地方產業特色的文化來展現城鄉新風貌,進而增加產業文化學習與促進就業機會,提升競爭力。因此,選擇其為本文欲深入探討研究之案例,藉剖析其空間再造的模式,提出相關文化創意產業未來發展可行之方向與建議。
三、文獻回顧
(一)閒置空間的定義
「閒置空間」是臺灣這幾年面對許多老舊建築空間議題時所衍生出來的新名詞。學術上,此名詞代表著一種對待閒置空間之設計態度,牽涉到建築專業判斷能力,以及如何決定新機能與新空間和諧共存的巧思。但就一般社會大眾來說,對於閒置建築物的保留或拆除並沒有太多概念,因此建築物形式本身對市井小民而言並沒有那麼重要;反過來說,最後結果之呈現使得建築具有新生命與新動力時,大家才會給予比較多評價與認同,因此於專業者介入與使用者期望下取得平衡點對於閒置空間再利用個案上是非常值得關注的議題。
(二)再利用的定義
「再利用」所牽涉到之實質層面問題,一個是舊建築本身原始機能是否要繼續延續;第二是舊建築空間規模可以讓甚麼新的「機能」介入,依據《建築、設計、工程與施工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of Architecture, Design, Engineering & Construction)的定義,所謂再利用指的是:在建築領域之中藉由創造一種新的使用機能,或者是藉由重新組構(reconfiguration)一棟建築,以便其原有機能得以一種滿足新需求之新形式重新延續一棟建築或構造物之舉。有時再利用也會被人稱為建築之調適或改修。建築再利用使得我們可以捕捉建築過去之價值,利用之,並將之轉化成將來之新活力。建築再利用成功之關鍵乃是取決於建築師捕捉一棟現存建築之潛力,並將之開發為新生命之能力。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係採性質研究法,目的在於探究地方產業特色、結合文化創意精神與促進地方產業崛起三大方向,進而提出提高經濟效益與未來發展的建議。並採用「個案研究法」之概念為重點研究手法,以南投日月老茶廠為主要探討對象,從茶廠歷史沿革、環境、特色、經營模式、整體環境、空間面向等角度切入,進行剖析。
(一)歷史沿革
民國四十四年(1955年)政府實施耕者有其田政策,臺灣茶葉公司奉令移轉民營,更名為臺灣農林股份有限公司茶葉分公司,當時建於民國四十八年的日月老茶廠原隸屬於臺灣農林股份有限公司南投分公司,元為農林公司魚池茶廠,老一輩的長者多稱之為紅茶會設或魚池茶廠。隨者時代與傳統產業的轉型與變遷,台茶逐漸喪失外銷競爭能力,台茶逐漸轉為內銷為主,到了民國八十年左右,臺灣紅茶的進口量已超過出口量,臺灣成為紅茶進口國了。南投魚池鄉之紅茶耕種面積也萎縮到只剩下50公頃左右。多數茶園荒廢,進而被水土保持殺手之稱之檳榔樹所取代。直到民國九十二年,在吳森林廠長和義工莊女士攜手推動阿薩姆有機栽種法,實行疼惜大地、保護生命之理想後,深信孕育有生命的好茶是來自愛的付出。於是引進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輔導,建立有機農產品管理制度,率先申請有機驗證。並在民國九十三年五月,決定將原來閒置的廠房做一番改造,希望用最環保和資源循環利用原則,將日月老茶廠從單純製茶廠改建為兼具紅茶生產、加工、有機農業教育推廣、休閒多功能之園地,於是成就了現在日月老茶廠之樣貌。
(二)茶廠環境
位於日月潭附近的日月老茶廠,擁有極佳自然環境條件,尤在茶廠建築四週之動、植物生態更是多樣化,於不同季節裡可看見不同面向的茶廠風情。
(三)茶廠特色
1.尊重:個案中,可以發現空間在造時,把人的行為考量進去,對於空間的「尊重」更是此手法的精神所在。例如,由老倉庫所改建的廁所,進入前須換上專用拖鞋,在穿脫之際,使人自然地轉換一種敬重的心情─敬重使用者,敬重清潔人員,敬重水資源,也敬重這個人人需要的空間。
─ 以南投日月老茶廠為例
Architectural Historical Preservation for Culture Creative Industries Space
- With Antique Assam Tea Farm for Example
許雅婷* 楊裕富**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碩士班研究生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副教授
中文摘要
政府推動多年的文化創意產業,使在地文化能夠呈現其特色,以利於吸引消費者。但除以文化資產發展作為首要項目外,舊建築所保留當地的集體記憶,成為其保存再利用地方發展最不可或缺之元素。以日月老茶廠為例,其老茶廠記憶優勢,如老舊廠房、倉庫、烘茶葉之香氣、歷史痕跡等,此記憶價值經由臺灣農林經營者與其設計團隊的規劃,結合消費者感官與知覺,產生許結合傳統生活之回憶與故事,將茶廠空間再利用為茶葉經營與餐旅、藝術併存及教育機能的複合式空間後,使新的空間記憶被創造,來延續老茶廠空間再生並成為主要力量。
本研究以南投日月老茶廠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傳統製茶文化轉型為創意產業之經營模式,提出對於相同模式之產業未來發展的可行性與建議。
關鍵字:舊建築再利用、文化創意產業、南投日月老茶廠
The government pushes several years of cultural creativity industry and make to can present its special feature at ground's culture, with benefit in attract a consumer.But in addition to use cultural property development as in addition to initial item, old the building become its conservancy the collective memory of reserving the region again make use of the most necessary element in place development.Take the Assam Tea Farm as an example, it the old tea factory remember advantage, like old old factory premises, warehouse, dry the aroma, history trace...etc. of tea-leaf, this remembers values through Taiw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executive and its design team, combine consumer's sense and consciousness, produce recollection and story that combines a traditional life, it space again make use of to conduct to travel with meal for tea-leaf, the art combine to save and educate functional of compound type space, create new space memory, continue old tea factory with the benefit space rebirth of main strength.
This research uses Assam Tea Farm in Nantou as a research object and inquires into that the tradition makes tea culture transformation as the business model of creativity industry.
Key word: Architectural historical preservation, Culture creative industries space, Assam Tea Farm
一、緒論
現今,文化創意產業政策已經成為世界上許多先進國家,使其城鄉與都市發展再生之主軸,更是地方經濟產業活化之最大原動力。全球經濟化體制下,文化創意產業儼然成為休閒觀光產業活動之能源動力,國家觀光產業首推之政策。此策略促進觀光發展,進而達成了提升整個國家的經濟效益。本文所舉之臺灣農林魚池製茶廠,在歷經再利用過程後,除持續製茶外,亦保留原始歷史面貌。其歷史記憶與地方文化價值融洽的呈現於該場所與建築構件上,並說明了此地區強烈製茶文化的象徵意涵。臺灣產業核心價值透過顛覆傳統意象的新觀念,讓傳統文化產業經過文化創意的激勵,拓展出新生命力。
二、研究動機與目的
位於南投日月潭,臺灣農林日月老茶廠,數年前將其製茶廠空間,以「空間再造」方式創造出新與舊有空間機能和諧共存的巧思。南投地區雖有許多觀光產業等資產,但卻也因過度開發導致地方文化產業的沒落,而日月老茶廠卻在這樣的劣勢之下,在有限的資源中,肯定自我產業之根基,並發展出具地方產業特色的文化來展現城鄉新風貌,進而增加產業文化學習與促進就業機會,提升競爭力。因此,選擇其為本文欲深入探討研究之案例,藉剖析其空間再造的模式,提出相關文化創意產業未來發展可行之方向與建議。
三、文獻回顧
(一)閒置空間的定義
「閒置空間」是臺灣這幾年面對許多老舊建築空間議題時所衍生出來的新名詞。學術上,此名詞代表著一種對待閒置空間之設計態度,牽涉到建築專業判斷能力,以及如何決定新機能與新空間和諧共存的巧思。但就一般社會大眾來說,對於閒置建築物的保留或拆除並沒有太多概念,因此建築物形式本身對市井小民而言並沒有那麼重要;反過來說,最後結果之呈現使得建築具有新生命與新動力時,大家才會給予比較多評價與認同,因此於專業者介入與使用者期望下取得平衡點對於閒置空間再利用個案上是非常值得關注的議題。
(二)再利用的定義
「再利用」所牽涉到之實質層面問題,一個是舊建築本身原始機能是否要繼續延續;第二是舊建築空間規模可以讓甚麼新的「機能」介入,依據《建築、設計、工程與施工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of Architecture, Design, Engineering & Construction)的定義,所謂再利用指的是:在建築領域之中藉由創造一種新的使用機能,或者是藉由重新組構(reconfiguration)一棟建築,以便其原有機能得以一種滿足新需求之新形式重新延續一棟建築或構造物之舉。有時再利用也會被人稱為建築之調適或改修。建築再利用使得我們可以捕捉建築過去之價值,利用之,並將之轉化成將來之新活力。建築再利用成功之關鍵乃是取決於建築師捕捉一棟現存建築之潛力,並將之開發為新生命之能力。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係採性質研究法,目的在於探究地方產業特色、結合文化創意精神與促進地方產業崛起三大方向,進而提出提高經濟效益與未來發展的建議。並採用「個案研究法」之概念為重點研究手法,以南投日月老茶廠為主要探討對象,從茶廠歷史沿革、環境、特色、經營模式、整體環境、空間面向等角度切入,進行剖析。
(一)歷史沿革
民國四十四年(1955年)政府實施耕者有其田政策,臺灣茶葉公司奉令移轉民營,更名為臺灣農林股份有限公司茶葉分公司,當時建於民國四十八年的日月老茶廠原隸屬於臺灣農林股份有限公司南投分公司,元為農林公司魚池茶廠,老一輩的長者多稱之為紅茶會設或魚池茶廠。隨者時代與傳統產業的轉型與變遷,台茶逐漸喪失外銷競爭能力,台茶逐漸轉為內銷為主,到了民國八十年左右,臺灣紅茶的進口量已超過出口量,臺灣成為紅茶進口國了。南投魚池鄉之紅茶耕種面積也萎縮到只剩下50公頃左右。多數茶園荒廢,進而被水土保持殺手之稱之檳榔樹所取代。直到民國九十二年,在吳森林廠長和義工莊女士攜手推動阿薩姆有機栽種法,實行疼惜大地、保護生命之理想後,深信孕育有生命的好茶是來自愛的付出。於是引進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輔導,建立有機農產品管理制度,率先申請有機驗證。並在民國九十三年五月,決定將原來閒置的廠房做一番改造,希望用最環保和資源循環利用原則,將日月老茶廠從單純製茶廠改建為兼具紅茶生產、加工、有機農業教育推廣、休閒多功能之園地,於是成就了現在日月老茶廠之樣貌。
(二)茶廠環境
位於日月潭附近的日月老茶廠,擁有極佳自然環境條件,尤在茶廠建築四週之動、植物生態更是多樣化,於不同季節裡可看見不同面向的茶廠風情。
(三)茶廠特色
1.尊重:個案中,可以發現空間在造時,把人的行為考量進去,對於空間的「尊重」更是此手法的精神所在。例如,由老倉庫所改建的廁所,進入前須換上專用拖鞋,在穿脫之際,使人自然地轉換一種敬重的心情─敬重使用者,敬重清潔人員,敬重水資源,也敬重這個人人需要的空間。

圖片4:解塊機
3.建築:於日據時代建立並保留至今,建築物形式與開窗設計是茶廠建築最大特色之一。在內部構造的部分以木桁架為屋頂架構,而室內挑高的設計一方面除滿足機能所需外,另一方面也圍塑出茶葉工廠的特質。
3.建築:於日據時代建立並保留至今,建築物形式與開窗設計是茶廠建築最大特色之一。在內部構造的部分以木桁架為屋頂架構,而室內挑高的設計一方面除滿足機能所需外,另一方面也圍塑出茶葉工廠的特質。
圖片5:建築外觀
圖片6:中軸式旋窗
(四)經營模式
目前日月老茶廠以複合式的經營方式為策略,除保有原製茶產業外,另增闢餐飲空間、住宿空間、展示空間、產品販售與教育宣導等功能。
1.製茶產業:保留舊有機具,引進有機茶葉的觀念,透過空間開放的手法宣導此項目標,除教育目的外進而達到其商業宣傳效果。
(四)經營模式
目前日月老茶廠以複合式的經營方式為策略,除保有原製茶產業外,另增闢餐飲空間、住宿空間、展示空間、產品販售與教育宣導等功能。
1.製茶產業:保留舊有機具,引進有機茶葉的觀念,透過空間開放的手法宣導此項目標,除教育目的外進而達到其商業宣傳效果。

圖片8:茶葉萎凋工作情況
2.餐飲空間:拆除部分萎凋槽,騰出新的空間來打造餐飲部分,此處首舉為拆除原天花板,讓木桁架更親近於參觀民眾,並將局部屋頂換透明浪板,藉此引進日光,還在空間中種植綠竹,以上種種除了營造氣氛外更削弱了室內封閉的感受。

圖片10:餐飲區內部
3.住宿空間:在位於餐飲空間另一側,並善用萎凋槽拆解下可利用的材料,做為住宿空間隔屏使用,此手法不僅節省再造時的經費,更重要的意涵在於其透過舊材料,打造出新的空間,也保留了該茶廠重要的文化歷史意涵。

圖片18:販售商品
6.教育宣導:整個老茶廠本身就具教育性質,從茶葉的製照流程與過程,來宣導其教育意涵,更透過空間再造的呈現,創立典範使人學習。
(五)環境營造概念
基於對環境與生命的尊重,將大地土壤重新施予養分,讓原閒置之廠房重新塑造成一個結合自然環境與教育功能之場所,使追求與大地自然共存之理念從老茶廠出發,並讓所有員工與義工先認同此價值觀,再實踐於老茶廠這片土地上,因此擁有「人」與「環境」和諧共存的機會。
(六)空間設計
從原有建築物本身空間特質與使用機能考量,以不改變太多空間特質下進行空間再造,先就整體建築結構、材料、設備等狀況評估,使改造後不失原有空間特色並增添新生命之趣味性,因此,老茶廠原始建築機能使用主要分為兩部分,一樓為會議室、辦公室等行政空間,二樓為萎凋室、烘培室等製茶過程使用之機械設備,兩層樓地板面積相加是過去茶廠興盛時機於產量需求而設計,進行有機耕作後茶廠產量將從零開始,故在過多產能空間適度做機能之調整,其設計目標包括下列內容:
1.通風開窗:製茶過程中「風」這項自然條件相當重要。茶廠四週外觀開口皆是早期木製旋窗,由於外框與軸心並無損壞,多為部分玻璃破裂,故針對窗框木料進行局部維修與玻璃更換。
2.機能調整:原有一樓行政空間面積減少,以展售空間及會議講堂取而代之,剩餘空間則保留原有茶葉製作流程。二樓則將前半部改造為可供80人左右之餐飲空間,並加設廚房設備,以廚房為中心將四週空間改為用餐、住宿與展示區。因考量團體參觀活動所需,以設計五間簡單住房與一間可供30人住宿通鋪,平常可以彈性作為用餐空間使用。最後在連結萎凋槽室與用餐區之通道設計為彈性使用之藝廊空間,提供小型之藝術展覽。
3.屋頂採光:二樓用餐區,將室內天花板拆除與部分屋瓦取下改用透明耐壓性材料替代,將茶廠基地內部分竹子移植至二樓用餐區,打造成讓植物生長之自然環境空間,營造不一樣的空間氛圍。
4.週邊環境:茶廠週遭並無綠帶,基於讓建築物更加融入自然環境中,將做整地工作,鋪上綠色草皮,更換鋪面材料,並拆除原有舊盥洗室,將停車場旁之倉庫改成盥洗室,使整體空間環境更為流暢。
五、結論
1. 產業轉型前,須先行了解當地民情、自然條件、產業模式、現況資訊等,以輔佐設計概念之規劃。
2. 對文化產業規劃欲推廣的對象、使用需求、使用頻率、人數等期望做設定,做為轉型之依據,從校園團體著手,探討老茶廠未來定位。
3. 產業經營者與員工間對於產業規劃必須持有一定的共識,認同其價值所在,共同為一個目的所努力。
4. 從傳統製茶廠轉型為文化創意產業後,其經營者與員工必須扮演多元化的角色。
5. 建立不同情境之空間機能,以不一樣之教育方式帶給民眾深刻的空間體驗,達到教育推廣之目的。
參考文獻
1. Schmitt, Bernd, 1999,《Expreiential Marketing: How to Get Customers to Sense Feel Think》Act and Relate to Your Company and THE REE press.
2. 駱亭伶、何忠誠,2007,〈製造,有機的幸福生活〉,信實文化行銷有限公司。
3. 莊惠宜、曾志偉、榮芳杰,〈守護大地的誓言───日月老茶廠的再生〉,日月老茶廠。
4. 潘鑫宏、楊裕富,2006,〈文化創意產業之空間探討─南投青竹文化園區〉,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研討會論文集。
5. 曾能汀,2005,〈閒置空間再利用為藝文用途之關鍵成功因素分析─以二十號倉庫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6. 鄭綿綿,2006,〈閒置空間再利用之研究─以松山菸廠為例〉,南華大學。
7. 日月老茶廠,2008,http://www.assamfarm.com.tw/index.htm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