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建築再利用為文化創意產業空間
─ 以南投日月老茶廠為例
Architectural Historical Preservation for Culture Creative Industries Space
- With Antique Assam Tea Farm for Example
許雅婷* 楊裕富**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碩士班研究生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副教授
中文摘要
政府推動多年的文化創意產業,使在地文化能夠呈現其特色,以利於吸引消費者。但除以文化資產發展作為首要項目外,舊建築所保留當地的集體記憶,成為其保存再利用地方發展最不可或缺之元素。以日月老茶廠為例,其老茶廠記憶優勢,如老舊廠房、倉庫、烘茶葉之香氣、歷史痕跡等,此記憶價值經由臺灣農林經營者與其設計團隊的規劃,結合消費者感官與知覺,產生許結合傳統生活之回憶與故事,將茶廠空間再利用為茶葉經營與餐旅、藝術併存及教育機能的複合式空間後,使新的空間記憶被創造,來延續老茶廠空間再生並成為主要力量。
本研究以南投日月老茶廠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傳統製茶文化轉型為創意產業之經營模式,提出對於相同模式之產業未來發展的可行性與建議。
關鍵字:舊建築再利用、文化創意產業、南投日月老茶廠
The government pushes several years of cultural creativity industry and make to can present its special feature at ground's culture, with benefit in attract a consumer.But in addition to use cultural property development as in addition to initial item, old the building become its conservancy the collective memory of reserving the region again make use of the most necessary element in place development.Take the Assam Tea Farm as an example, it the old tea factory remember advantage, like old old factory premises, warehouse, dry the aroma, history trace...etc. of tea-leaf, this remembers values through Taiw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executive and its design team, combine consumer's sense and consciousness, produce recollection and story that combines a traditional life, it space again make use of to conduct to travel with meal for tea-leaf, the art combine to save and educate functional of compound type space, create new space memory, continue old tea factory with the benefit space rebirth of main strength.
This research uses Assam Tea Farm in Nantou as a research object and inquires into that the tradition makes tea culture transformation as the business model of creativity industry.
Key word: Architectural historical preservation, Culture creative industries space, Assam Tea Farm
一、緒論
現今,文化創意產業政策已經成為世界上許多先進國家,使其城鄉與都市發展再生之主軸,更是地方經濟產業活化之最大原動力。全球經濟化體制下,文化創意產業儼然成為休閒觀光產業活動之能源動力,國家觀光產業首推之政策。此策略促進觀光發展,進而達成了提升整個國家的經濟效益。本文所舉之臺灣農林魚池製茶廠,在歷經再利用過程後,除持續製茶外,亦保留原始歷史面貌。其歷史記憶與地方文化價值融洽的呈現於該場所與建築構件上,並說明了此地區強烈製茶文化的象徵意涵。臺灣產業核心價值透過顛覆傳統意象的新觀念,讓傳統文化產業經過文化創意的激勵,拓展出新生命力。
二、研究動機與目的
位於南投日月潭,臺灣農林日月老茶廠,數年前將其製茶廠空間,以「空間再造」方式創造出新與舊有空間機能和諧共存的巧思。南投地區雖有許多觀光產業等資產,但卻也因過度開發導致地方文化產業的沒落,而日月老茶廠卻在這樣的劣勢之下,在有限的資源中,肯定自我產業之根基,並發展出具地方產業特色的文化來展現城鄉新風貌,進而增加產業文化學習與促進就業機會,提升競爭力。因此,選擇其為本文欲深入探討研究之案例,藉剖析其空間再造的模式,提出相關文化創意產業未來發展可行之方向與建議。
三、文獻回顧
(一)閒置空間的定義
「閒置空間」是臺灣這幾年面對許多老舊建築空間議題時所衍生出來的新名詞。學術上,此名詞代表著一種對待閒置空間之設計態度,牽涉到建築專業判斷能力,以及如何決定新機能與新空間和諧共存的巧思。但就一般社會大眾來說,對於閒置建築物的保留或拆除並沒有太多概念,因此建築物形式本身對市井小民而言並沒有那麼重要;反過來說,最後結果之呈現使得建築具有新生命與新動力時,大家才會給予比較多評價與認同,因此於專業者介入與使用者期望下取得平衡點對於閒置空間再利用個案上是非常值得關注的議題。
(二)再利用的定義
「再利用」所牽涉到之實質層面問題,一個是舊建築本身原始機能是否要繼續延續;第二是舊建築空間規模可以讓甚麼新的「機能」介入,依據《建築、設計、工程與施工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of Architecture, Design, Engineering & Construction)的定義,所謂再利用指的是:在建築領域之中藉由創造一種新的使用機能,或者是藉由重新組構(reconfiguration)一棟建築,以便其原有機能得以一種滿足新需求之新形式重新延續一棟建築或構造物之舉。有時再利用也會被人稱為建築之調適或改修。建築再利用使得我們可以捕捉建築過去之價值,利用之,並將之轉化成將來之新活力。建築再利用成功之關鍵乃是取決於建築師捕捉一棟現存建築之潛力,並將之開發為新生命之能力。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係採性質研究法,目的在於探究地方產業特色、結合文化創意精神與促進地方產業崛起三大方向,進而提出提高經濟效益與未來發展的建議。並採用「個案研究法」之概念為重點研究手法,以南投日月老茶廠為主要探討對象,從茶廠歷史沿革、環境、特色、經營模式、整體環境、空間面向等角度切入,進行剖析。
(一)歷史沿革
民國四十四年(1955年)政府實施耕者有其田政策,臺灣茶葉公司奉令移轉民營,更名為臺灣農林股份有限公司茶葉分公司,當時建於民國四十八年的日月老茶廠原隸屬於臺灣農林股份有限公司南投分公司,元為農林公司魚池茶廠,老一輩的長者多稱之為紅茶會設或魚池茶廠。隨者時代與傳統產業的轉型與變遷,台茶逐漸喪失外銷競爭能力,台茶逐漸轉為內銷為主,到了民國八十年左右,臺灣紅茶的進口量已超過出口量,臺灣成為紅茶進口國了。南投魚池鄉之紅茶耕種面積也萎縮到只剩下50公頃左右。多數茶園荒廢,進而被水土保持殺手之稱之檳榔樹所取代。直到民國九十二年,在吳森林廠長和義工莊女士攜手推動阿薩姆有機栽種法,實行疼惜大地、保護生命之理想後,深信孕育有生命的好茶是來自愛的付出。於是引進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輔導,建立有機農產品管理制度,率先申請有機驗證。並在民國九十三年五月,決定將原來閒置的廠房做一番改造,希望用最環保和資源循環利用原則,將日月老茶廠從單純製茶廠改建為兼具紅茶生產、加工、有機農業教育推廣、休閒多功能之園地,於是成就了現在日月老茶廠之樣貌。
(二)茶廠環境
位於日月潭附近的日月老茶廠,擁有極佳自然環境條件,尤在茶廠建築四週之動、植物生態更是多樣化,於不同季節裡可看見不同面向的茶廠風情。
(三)茶廠特色
1.尊重:個案中,可以發現空間在造時,把人的行為考量進去,對於空間的「尊重」更是此手法的精神所在。例如,由老倉庫所改建的廁所,進入前須換上專用拖鞋,在穿脫之際,使人自然地轉換一種敬重的心情─敬重使用者,敬重清潔人員,敬重水資源,也敬重這個人人需要的空間。
─ 以南投日月老茶廠為例
Architectural Historical Preservation for Culture Creative Industries Space
- With Antique Assam Tea Farm for Example
許雅婷* 楊裕富**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碩士班研究生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副教授
中文摘要
政府推動多年的文化創意產業,使在地文化能夠呈現其特色,以利於吸引消費者。但除以文化資產發展作為首要項目外,舊建築所保留當地的集體記憶,成為其保存再利用地方發展最不可或缺之元素。以日月老茶廠為例,其老茶廠記憶優勢,如老舊廠房、倉庫、烘茶葉之香氣、歷史痕跡等,此記憶價值經由臺灣農林經營者與其設計團隊的規劃,結合消費者感官與知覺,產生許結合傳統生活之回憶與故事,將茶廠空間再利用為茶葉經營與餐旅、藝術併存及教育機能的複合式空間後,使新的空間記憶被創造,來延續老茶廠空間再生並成為主要力量。
本研究以南投日月老茶廠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傳統製茶文化轉型為創意產業之經營模式,提出對於相同模式之產業未來發展的可行性與建議。
關鍵字:舊建築再利用、文化創意產業、南投日月老茶廠
The government pushes several years of cultural creativity industry and make to can present its special feature at ground's culture, with benefit in attract a consumer.But in addition to use cultural property development as in addition to initial item, old the building become its conservancy the collective memory of reserving the region again make use of the most necessary element in place development.Take the Assam Tea Farm as an example, it the old tea factory remember advantage, like old old factory premises, warehouse, dry the aroma, history trace...etc. of tea-leaf, this remembers values through Taiw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executive and its design team, combine consumer's sense and consciousness, produce recollection and story that combines a traditional life, it space again make use of to conduct to travel with meal for tea-leaf, the art combine to save and educate functional of compound type space, create new space memory, continue old tea factory with the benefit space rebirth of main strength.
This research uses Assam Tea Farm in Nantou as a research object and inquires into that the tradition makes tea culture transformation as the business model of creativity industry.
Key word: Architectural historical preservation, Culture creative industries space, Assam Tea Farm
一、緒論
現今,文化創意產業政策已經成為世界上許多先進國家,使其城鄉與都市發展再生之主軸,更是地方經濟產業活化之最大原動力。全球經濟化體制下,文化創意產業儼然成為休閒觀光產業活動之能源動力,國家觀光產業首推之政策。此策略促進觀光發展,進而達成了提升整個國家的經濟效益。本文所舉之臺灣農林魚池製茶廠,在歷經再利用過程後,除持續製茶外,亦保留原始歷史面貌。其歷史記憶與地方文化價值融洽的呈現於該場所與建築構件上,並說明了此地區強烈製茶文化的象徵意涵。臺灣產業核心價值透過顛覆傳統意象的新觀念,讓傳統文化產業經過文化創意的激勵,拓展出新生命力。
二、研究動機與目的
位於南投日月潭,臺灣農林日月老茶廠,數年前將其製茶廠空間,以「空間再造」方式創造出新與舊有空間機能和諧共存的巧思。南投地區雖有許多觀光產業等資產,但卻也因過度開發導致地方文化產業的沒落,而日月老茶廠卻在這樣的劣勢之下,在有限的資源中,肯定自我產業之根基,並發展出具地方產業特色的文化來展現城鄉新風貌,進而增加產業文化學習與促進就業機會,提升競爭力。因此,選擇其為本文欲深入探討研究之案例,藉剖析其空間再造的模式,提出相關文化創意產業未來發展可行之方向與建議。
三、文獻回顧
(一)閒置空間的定義
「閒置空間」是臺灣這幾年面對許多老舊建築空間議題時所衍生出來的新名詞。學術上,此名詞代表著一種對待閒置空間之設計態度,牽涉到建築專業判斷能力,以及如何決定新機能與新空間和諧共存的巧思。但就一般社會大眾來說,對於閒置建築物的保留或拆除並沒有太多概念,因此建築物形式本身對市井小民而言並沒有那麼重要;反過來說,最後結果之呈現使得建築具有新生命與新動力時,大家才會給予比較多評價與認同,因此於專業者介入與使用者期望下取得平衡點對於閒置空間再利用個案上是非常值得關注的議題。
(二)再利用的定義
「再利用」所牽涉到之實質層面問題,一個是舊建築本身原始機能是否要繼續延續;第二是舊建築空間規模可以讓甚麼新的「機能」介入,依據《建築、設計、工程與施工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of Architecture, Design, Engineering & Construction)的定義,所謂再利用指的是:在建築領域之中藉由創造一種新的使用機能,或者是藉由重新組構(reconfiguration)一棟建築,以便其原有機能得以一種滿足新需求之新形式重新延續一棟建築或構造物之舉。有時再利用也會被人稱為建築之調適或改修。建築再利用使得我們可以捕捉建築過去之價值,利用之,並將之轉化成將來之新活力。建築再利用成功之關鍵乃是取決於建築師捕捉一棟現存建築之潛力,並將之開發為新生命之能力。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係採性質研究法,目的在於探究地方產業特色、結合文化創意精神與促進地方產業崛起三大方向,進而提出提高經濟效益與未來發展的建議。並採用「個案研究法」之概念為重點研究手法,以南投日月老茶廠為主要探討對象,從茶廠歷史沿革、環境、特色、經營模式、整體環境、空間面向等角度切入,進行剖析。
(一)歷史沿革
民國四十四年(1955年)政府實施耕者有其田政策,臺灣茶葉公司奉令移轉民營,更名為臺灣農林股份有限公司茶葉分公司,當時建於民國四十八年的日月老茶廠原隸屬於臺灣農林股份有限公司南投分公司,元為農林公司魚池茶廠,老一輩的長者多稱之為紅茶會設或魚池茶廠。隨者時代與傳統產業的轉型與變遷,台茶逐漸喪失外銷競爭能力,台茶逐漸轉為內銷為主,到了民國八十年左右,臺灣紅茶的進口量已超過出口量,臺灣成為紅茶進口國了。南投魚池鄉之紅茶耕種面積也萎縮到只剩下50公頃左右。多數茶園荒廢,進而被水土保持殺手之稱之檳榔樹所取代。直到民國九十二年,在吳森林廠長和義工莊女士攜手推動阿薩姆有機栽種法,實行疼惜大地、保護生命之理想後,深信孕育有生命的好茶是來自愛的付出。於是引進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輔導,建立有機農產品管理制度,率先申請有機驗證。並在民國九十三年五月,決定將原來閒置的廠房做一番改造,希望用最環保和資源循環利用原則,將日月老茶廠從單純製茶廠改建為兼具紅茶生產、加工、有機農業教育推廣、休閒多功能之園地,於是成就了現在日月老茶廠之樣貌。
(二)茶廠環境
位於日月潭附近的日月老茶廠,擁有極佳自然環境條件,尤在茶廠建築四週之動、植物生態更是多樣化,於不同季節裡可看見不同面向的茶廠風情。
(三)茶廠特色
1.尊重:個案中,可以發現空間在造時,把人的行為考量進去,對於空間的「尊重」更是此手法的精神所在。例如,由老倉庫所改建的廁所,進入前須換上專用拖鞋,在穿脫之際,使人自然地轉換一種敬重的心情─敬重使用者,敬重清潔人員,敬重水資源,也敬重這個人人需要的空間。

圖片4:解塊機
3.建築:於日據時代建立並保留至今,建築物形式與開窗設計是茶廠建築最大特色之一。在內部構造的部分以木桁架為屋頂架構,而室內挑高的設計一方面除滿足機能所需外,另一方面也圍塑出茶葉工廠的特質。
3.建築:於日據時代建立並保留至今,建築物形式與開窗設計是茶廠建築最大特色之一。在內部構造的部分以木桁架為屋頂架構,而室內挑高的設計一方面除滿足機能所需外,另一方面也圍塑出茶葉工廠的特質。
圖片5:建築外觀
圖片6:中軸式旋窗
(四)經營模式
目前日月老茶廠以複合式的經營方式為策略,除保有原製茶產業外,另增闢餐飲空間、住宿空間、展示空間、產品販售與教育宣導等功能。
1.製茶產業:保留舊有機具,引進有機茶葉的觀念,透過空間開放的手法宣導此項目標,除教育目的外進而達到其商業宣傳效果。
(四)經營模式
目前日月老茶廠以複合式的經營方式為策略,除保有原製茶產業外,另增闢餐飲空間、住宿空間、展示空間、產品販售與教育宣導等功能。
1.製茶產業:保留舊有機具,引進有機茶葉的觀念,透過空間開放的手法宣導此項目標,除教育目的外進而達到其商業宣傳效果。

圖片8:茶葉萎凋工作情況
2.餐飲空間:拆除部分萎凋槽,騰出新的空間來打造餐飲部分,此處首舉為拆除原天花板,讓木桁架更親近於參觀民眾,並將局部屋頂換透明浪板,藉此引進日光,還在空間中種植綠竹,以上種種除了營造氣氛外更削弱了室內封閉的感受。

圖片10:餐飲區內部
3.住宿空間:在位於餐飲空間另一側,並善用萎凋槽拆解下可利用的材料,做為住宿空間隔屏使用,此手法不僅節省再造時的經費,更重要的意涵在於其透過舊材料,打造出新的空間,也保留了該茶廠重要的文化歷史意涵。

圖片18:販售商品
6.教育宣導:整個老茶廠本身就具教育性質,從茶葉的製照流程與過程,來宣導其教育意涵,更透過空間再造的呈現,創立典範使人學習。
(五)環境營造概念
基於對環境與生命的尊重,將大地土壤重新施予養分,讓原閒置之廠房重新塑造成一個結合自然環境與教育功能之場所,使追求與大地自然共存之理念從老茶廠出發,並讓所有員工與義工先認同此價值觀,再實踐於老茶廠這片土地上,因此擁有「人」與「環境」和諧共存的機會。
(六)空間設計
從原有建築物本身空間特質與使用機能考量,以不改變太多空間特質下進行空間再造,先就整體建築結構、材料、設備等狀況評估,使改造後不失原有空間特色並增添新生命之趣味性,因此,老茶廠原始建築機能使用主要分為兩部分,一樓為會議室、辦公室等行政空間,二樓為萎凋室、烘培室等製茶過程使用之機械設備,兩層樓地板面積相加是過去茶廠興盛時機於產量需求而設計,進行有機耕作後茶廠產量將從零開始,故在過多產能空間適度做機能之調整,其設計目標包括下列內容:
1.通風開窗:製茶過程中「風」這項自然條件相當重要。茶廠四週外觀開口皆是早期木製旋窗,由於外框與軸心並無損壞,多為部分玻璃破裂,故針對窗框木料進行局部維修與玻璃更換。
2.機能調整:原有一樓行政空間面積減少,以展售空間及會議講堂取而代之,剩餘空間則保留原有茶葉製作流程。二樓則將前半部改造為可供80人左右之餐飲空間,並加設廚房設備,以廚房為中心將四週空間改為用餐、住宿與展示區。因考量團體參觀活動所需,以設計五間簡單住房與一間可供30人住宿通鋪,平常可以彈性作為用餐空間使用。最後在連結萎凋槽室與用餐區之通道設計為彈性使用之藝廊空間,提供小型之藝術展覽。
3.屋頂採光:二樓用餐區,將室內天花板拆除與部分屋瓦取下改用透明耐壓性材料替代,將茶廠基地內部分竹子移植至二樓用餐區,打造成讓植物生長之自然環境空間,營造不一樣的空間氛圍。
4.週邊環境:茶廠週遭並無綠帶,基於讓建築物更加融入自然環境中,將做整地工作,鋪上綠色草皮,更換鋪面材料,並拆除原有舊盥洗室,將停車場旁之倉庫改成盥洗室,使整體空間環境更為流暢。
五、結論
1. 產業轉型前,須先行了解當地民情、自然條件、產業模式、現況資訊等,以輔佐設計概念之規劃。
2. 對文化產業規劃欲推廣的對象、使用需求、使用頻率、人數等期望做設定,做為轉型之依據,從校園團體著手,探討老茶廠未來定位。
3. 產業經營者與員工間對於產業規劃必須持有一定的共識,認同其價值所在,共同為一個目的所努力。
4. 從傳統製茶廠轉型為文化創意產業後,其經營者與員工必須扮演多元化的角色。
5. 建立不同情境之空間機能,以不一樣之教育方式帶給民眾深刻的空間體驗,達到教育推廣之目的。
參考文獻
1. Schmitt, Bernd, 1999,《Expreiential Marketing: How to Get Customers to Sense Feel Think》Act and Relate to Your Company and THE REE press.
2. 駱亭伶、何忠誠,2007,〈製造,有機的幸福生活〉,信實文化行銷有限公司。
3. 莊惠宜、曾志偉、榮芳杰,〈守護大地的誓言───日月老茶廠的再生〉,日月老茶廠。
4. 潘鑫宏、楊裕富,2006,〈文化創意產業之空間探討─南投青竹文化園區〉,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研討會論文集。
5. 曾能汀,2005,〈閒置空間再利用為藝文用途之關鍵成功因素分析─以二十號倉庫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6. 鄭綿綿,2006,〈閒置空間再利用之研究─以松山菸廠為例〉,南華大學。
7. 日月老茶廠,2008,http://www.assamfarm.com.tw/index.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