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1日 星期二

作業二:設計議題寫作─敘述性思維模式之主題性餐飲空間設計方法

作業二:自選設計題寫作發表「二」─敘述性設計思維模式之主題性餐飲空間設計方法

一、前言
敘述性設計這樣的一個名詞大約在1996左右出版的建築字典裡,出現了這樣的一個名詞。
「設計創作中要有敘述展開」(楊裕富1996),敘述性思維主要是強調空間主題性的營造與故事性的設計思維方法。敘述性思維模式較傾向於室內、舞台、展示設計的部分,可幫助空間設計者在詮釋空間設計的內涵與主題架構。

二、設計方法與思維
「設計方法」所指的是設計創作時的方法、內容以及步驟的描述;「思維能力」是指人的理性(推理能力)與創造力(創新能力)的交互作用。
目前若就認知心理學發展出來對於「思維」的描述是將人的思維比喻成資訊的接收、處理、變化、反應的過程、途徑的不同或所處理資訊的特性不同,而有不同的思維方法的稱呼。如垂直思維、水平思維、直覺思維、邏輯思維、圖形思維、敘述思維、程序思維、發散思維、收斂思維、類比思維、轉型思維、抽象思維、創意思維、語言思維、後設思維等。其變化包含了拆解、連結、組合,反應則是指表達。
一個的思維方式就是在說明一種的設計方法,思維方式越多,設計方法也就越多,其思維方式組合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設計思維模式則可以解釋為為了不同的設計模式所衍生出來的各種思維方法。好比說每個設計分科以專業的領域不同,而有不同的設計方法。

三、敘述性思維設計方法理論分析
1. 敘事的結構
羅蘭‧巴特提及的敘事文之三個基本要素:「事目層」、「動向層」、「敘述層」,就如同文章的「字」、「段」、「章」,其相對於創作所運用到的「題素」、「子題」、「主題」。
2. 敘事理論與表達
敘事理論與表達(說故事)都是在強調「主題性」。從主題到子題在到題素 這樣的推論過程中混合著設計者的「情感」與「設計需求」是符合設計目的的,再將這樣的發酵過程敘述出來說明已形成之設計作品。
3. 敘述性思維設計方法
主題、子題、題素三者影響著敘述性思維的走向及訊息的完整度。設計時,須先確定其主題,依照其主題發想出一個故事,將故事拆解成一個或數個子題,再把子題拆成題素,最後把主題、子題、題素三者作為造型元素(形、色、光、質、量)的聯繫與表達。

四、實際案例套用分析
位於台中市區的一家主題性餐廳,其欲創造復古懷舊的空間氛圍。「復古懷舊」這樣的主題性從餐廳名稱到室內空間的規劃,一直被套用在設計表現裡。以下分析,將以其室外到室內之動線所行經的區域規劃作敘述性設計之分析:
主題以「懷舊復古風」為主,先以文字敘述後再取出子題與原宿作說明。






圖片一
名稱:「香蕉新樂園」以臺灣中區曾經是香蕉的盛產區,而香蕉所代表的也是台灣本土的意思。
‧子題:台灣本土化的
‧元素:香蕉














圖片二
入口:老舊車廂的設置與枕木製成的月台,營造台灣鐵路繁榮之第一印象。
‧子題:老舊車站
‧元素:舊火車廂、枕木、月台…等。










圖片三
入口:進入室內前的大門,採用的是古早式的木門花窗的設置。
‧子題:街屋
‧元素:木門、花窗、仿古…等。












圖片四
櫃台:櫃檯的設計則以街屋的立面設計方式,設置窗口式的櫃檯。
‧子題:街屋
‧元素:洗石子、春聯、行號、浮雕、燈光…等。






圖片五
一樓用餐區:左右兩側以延續櫃檯街屋的立面設計方式,讓用餐者感受像是在老街吃飯的方式。
‧子題:老街
‧元素:街屋、旗幟、招牌、燈光…等。


圖片六
一樓用餐區一隅:設置古早柑仔店的型式,使較為年長的消費者產生回憶,引起共鳴。
‧子題:柑仔店
‧元素:販售窗口、玻璃櫥櫃、商店名稱、童玩、布鞋…等。

圖片七
一樓用餐區一隅;舊式家庭理髮廳的情境櫥窗,使有相同記憶的用餐者可以藉由這樣的擺設作話題性的討論。
‧子題:舊式家庭理髮廳
‧元素:理髮專用椅、洗衣板、理髮工具…等。

圖片八
廁所:廁所的洗手台的設置,並且強調「上完廁所要洗手」這件事,且字體的書寫方式是”從右到左”的形式。
‧子題:廁所洗手台
‧元素:仿銅色之水龍頭、紅磚、書寫標語、書寫形式…等。

圖片九
一樓用餐區一隅:放置了古董汽車、腳踏車以及古早的郵筒。
‧子題:舊式物件
‧元素:古董汽車、腳踏車、油桶。

圖片十
懷舊電影院:位在餐廳的最底端,通往二樓包廂區的懷舊電影院的設置。
‧子題:電影院
‧元素:海報、木椅、樓梯形式…等。

圖片十一
二樓展示:從電影院入口進入後走上二樓,所對應的就是大型黑膠電影放映機的展示空間,述說著過去黑膠電影的歷史。
‧子題:電影展示區
‧元素:大型放映機、黑膠…等。

圖片十二
二樓展示:二樓的展示部分除了有電影相關歷史的展示之外,還有規劃一小角的空間作臺灣早期使用的器具與資料的展示。
‧子題:早期相關物件展是
‧元素:醬油缸、文獻資料、農作器具…等。

圖片十三
二樓包廂;二樓多半以包廂為主要的規劃,提供使用者使用上等等的需求。
‧子題:包廂
‧元素:隔間、大桌子…等。

五、結論
「敘述」這件事情對於室內設計師來說相當的重要,讓使用者從空間的感受層面去探討自我所需之空間意涵,不只讓室內設計師從使用者(業主)的口述中取得訊息,操作在其設計規劃案件當中外,更可讓設計者透過這樣的方式來說明(說故事)設計的含意與目的,進而與使用者(業主)產生共鳴,達到其經濟效益。
且對設計者而言,操控設計主題的這項議題上,如何做好設計子題與設計元素的搭配,還有元素的選用與使用者(業主或消費者)所產生的共鳴性,都必須拿捏恰當才能夠達到其所規劃之目的。因此,敘述性所含括的主題、子題與題素的部分,拿捏的程度對於設計者來說是設計成熟與否的關鍵。

參考書目
1. 建築與工業設計的設計資源(五):設計的方法基礎 / 國科會 / 楊裕富
2. 建築與室內設計的設計資源(三):設計的整合基礎 / 國科會 / 楊裕富
3. 創意思境─視傳設計概論方法 / 楊裕富
4. 創意將作─建築與室內設計 / 楊裕富
5. 敘述性設計方法應用在繪本創作之研究 / 葉慧君 / 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所碩士論文

參考網站
楊裕富建築數位教學網
http://teacher.yuntech.edu.tw/yangyf/hh/index.html

2008年10月16日 星期四

作業一:敘述性設計思維模式補充資料

敘述性設計思維模式

一、前言
敘述性設計這樣的一個名詞大約在1996左右出版的建築字典裡,出現了narrative architecture這樣的一個名詞。
在<設計表達基礎>的這份研究報告裡,提出:「設計創作中要有敘述展開」(楊裕富1996);而<設計方法基礎>的這份研究報告裡,正式提出了「敘述性設計思維」、「敘述性設計方法」這兩個名詞(楊裕富1998)。同時,在期刊、書籍以及設計評論裡,也陸續出現了許多相關性的名詞。

二、設計方法與思維
「設計方法」所指的是設計創作時的方法、內容以及步驟的描述;「思維能力」是指人的理性(推理能力)與創造力(創新能力)的交互作用。
目前若就認知心理學發展出來對於「思維」的描述是將人的思維比喻成資訊的接收、處理、變化、反應的過程。其變化包含了拆解、連結、組合,反應則是指表達。
對於思維的描述,往往因資訊的接收、處理、變化、反應的過程、途徑的不同或所處理資訊的特性不同,而有不同的思維方法的稱呼。如垂直思維、水平思維、直覺思維、邏輯思維、圖形思維、敘述思維、程序思維、發散思維、收斂思維、類比思維、轉型思維、抽象思維、創意思維、語言思維、後設思維等。
每一個的思維方式就是在說明每一種的設計方法,思維方式越多,設計方法也就越多,其思維方式組合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設計思維模式則可以解釋為為了不同的設計模式所衍生出來的各種思維方法。好比說每種設計分科的專業任務不同,而有不同的設計方法。

三、設計思維的三大類型
1. 典範思維模式
設計過程中,被視為典範的案例,做為效仿的對象,從中得到啟發的思維模式或設計方法。
2. 程序思維模式
設計過程中,按部就班的來推理,逼近問題的解決的思維模式或設計方法。
3. 敘述思維模式
將設計過程的意義表達出來,像說故事一般,試圖說服他人與設計者產生共鳴的思維模式或設計方法。

將「敘述性思維模式」提出來加以說明,從其概念→歸類→類型。

四、敘述性設計的概念
1. 敘述性及故事性
在現代設計運動裡,反對設計產品的說故事作用以及裝飾作用。現代設計運動先鋒者路斯(Loos,A)在”裝飾即罪惡”的小書裡立下了"反裝飾、反歷史、反用典”的宏規,影響了許多現代設計教育下的受教者。但這些對現在的我們來說影響並不大,像是繪畫的主題,一直以來都是神話、帝王將相的故事或百姓的名間故事等。
設計的敘述性或故事性指的是研究設計的說故事"技巧"。例如寫作文章時一樣有些"章法"可循,研究出作設計的"章法”,依此”章法”來表達設計的主題、意涵,就稱為敘述性設計。

2. 文學性與表達性
後現代文學理論裡其成分之一就是1930年俄國的一支文學派:形式主義。其極力專研所謂的"文學的純粹性、表達性、文學性”,也就是研究文學所表達的手法。
後現代設計理論在形成的過程中,借用了這個"文學性”(或表達的形式與結構)的概念,成為後現代理論的主要部分。

3. 設計的語言類比、設計與意與設計與境
後現代設計理論在成形的過程中還借用了”語言學、符號學”。設計的語言類比是把設計這樣的人類造型運動,類比於人類的語言活動。語言有表達的手法、描述的手法、字句章節,”造型”也有相似的表達方式。

五、敘述性設計思維的歸類
在視覺傳達設計或商業設計的專業上,因伴隨著工業化、後工業化、資本流動化、資訊化與市場化而形成,久而久之,自然的演變成商業設計與視覺傳達設計的專業意識形態。這些所造成的商業設計或視覺傳達設計的思維類型都傾向於”敘述性思維”類型。

六、敘述性設計思維的類型
1. 敘述思維
以商業設計者的角度來說明,傾向於「說故事的方式」來描述設計作品 ,其中就包含了設計師的個人價值觀,在透過說故事的方式對使用者進行軟性說服(催眠),將設計作品的隱喻效果增加,而這樣的演變或許與廣告設計的形成與轉變有關。

2. 感性思維
以商業設計者的思維習慣來說,傾向於”如何增加設計作品的感染力”為主要訴求,因為一件設計作品若是能夠引起使用者的同理心與共鳴,這樣的設計就算是成功的。
好的商業設計者相信:"謊話說一千遍就會變成真理",但更應該相信”若謊話只說一遍就變成真理,才是廣告設計的真正功力”。
感性思維即是前段敘述思維裡所提及的從”告知”轉為”勸進”的部分。

3. 說服思維
以上述而言,則是傾向於"如何增加設計作品的感染力,又同時達到廣造效果(促成購買行動)”的方式。當使用者對於設計作品,仍然抱持著懷疑的態度時,設計師必須要透過某些設計手法使作品賦予感染力,進而產生說服力。
商業設計業主相信”銷售量的多寡是廣告設計好壞的唯一評判標準”。
說服思維即是前段敘述斯為理所提及的從”勸進”轉為”軟性說服”的部分。

4. 創新思維(或創意思維)
創新思維的注重程度是視覺傳達>空間設計或工業設計的。視覺傳達設計的構思與發想若能夠把握創新的原則,就讓使用者耳目一新,往往”好點子”就是好的設計,但在空間設計或工業設計領域裡就不盡然了。有時創新思維藉由”變形”來達成,有時藉由”另類觀點”來達成,但都強調創”新”。

七、結論
敘述性設計思維模式其所表達的是指設計除了要有實用的機能需求之外,最主要的是在於某些功能的表達,而表達的部分所佔的成份相當高。單純的講求機能的效用,已無法買足消費者的使用需求(精神層面)。設計者們都希望其設計作品除了滿足消費者們的需求之外,更希望在機能以外的還能表達出一些含意,進而感動消費者、說服消費者,與消費者產生共鳴。

八、參考書目
1. 建築與工業設計的設計資源(五):設計的方法基礎 / 國科會 / 楊裕富
2. 建築與室內設計的設計資源(三):設計的整合基礎 / 國科會 / 楊裕富
3. 創意思境─視傳設計概論方法 / 楊裕富
九、參考網站
1. 楊裕富建築數位教學網
http://teacher.yuntech.edu.tw/yangyf/hh/index.html

2008年10月13日 星期一

作業一名詞解釋的補充

設計方法與思維

一、設計方法的基本描述
「設計方法」所指的是設計創作時的方法、內容以及步驟的描述。設計的方法顯然的會隨著設計的專業性不同而再做分工,如設計的物品或者是設計的對象不同而有千萬種不同的設計類型。
一般當今的各種設計專業裡,設計方法可分為幾種常見的型態,有傳統設計方法、程序設計方法、後設設計方法、敘述性設計方法等,這些方法亦可用設計理論稱呼。

二、思維的基本描述
思維能力是指人的理性與創造力,理性簡單的來說就是人類的推理能力;創造力簡單的來說就是人類的創新能力,這兩項的交互作用就是所指的思維能力。
思維是指人類心智上一種「內省」的描述,無法符合科學主義的驗證原則。另一方面,就「思維」的作用而言,認知心理學所建構的理論,如察覺、辨識、記憶、遺忘、策略、智力、思考與解題等,這些作用的對象是造型、空間、形象的話,那麼「思維」就是設計操作,而思維模式顯然的就是在探討設計方法時的重點。

三、設計方法與思維初步假說
假說一:設計方法的核心在人的創造力
假說二:左腦、右腦、全腦
‧左腦控制─數學、語言、邏輯、分析、寫作與其他類似活動。
‧右腦控制─想像力、色彩、音樂、音律、白日夢與其他類似活動。
藝術與設計的創作特別加強開發我們大腦的右半邊,但相對的在如建築設計的創造力開發或設計的書籍裡,卻認為藝術與設計創作宜特別開發左腦,以利於設計思維裡對設計對象,如空間或形體上的操作與描述。(Book:建築的設計思考The logic of architecture: Design, computation, and cognition)
在建構設計方法的知識時,較合理的描述設計方法應該是左右腦合作理論才是。

圖一:左右腦理論(引自全腦革命)

假說三:理性知識與感性知識
假設知識有兩種,一種是左腦擅長的理性知識,另一種是又腦擅長的感性知識,相對於這兩種認知模式,那麼思維模式也可能有兩種,一種是理性思維,另一種是感性思維。
假說四:創造力的遊走狀態
創造力的理解與描述是不能單獨用理性思維或感性思維來描述的,但我們可以假設,創造力是游走在理性思維與感性思維之間的時候,所蹦出來的一種能力,這種能力除了純粹的思維之外,還是需要實務的操作來輔助創造力的持續游走。

四、設計思維模式
目前若就認知心理學發展出來對於「思維」的描述是將人的思維比喻成資訊的接收、處理、變化、反應的過程。其變化包含了拆解、連結、組合,反應則是指表達。
對於思維的描述,往往因資訊的接收、處理、變化、反應的過程、途徑的不同或所處理資訊的特性不同,而有不同的思維方法的稱呼。如垂直思維、水平思維、直覺思維、邏輯思維、圖形思維、敘述思維、程序思維、發散思維、收斂思維、類比思維、轉型思維、抽象思維、創意思維、語言思維、後設思維等。
每一種思維方式就是在說明每一種設計方法,思維方式越多,設計方法也就越多,也暗示著各思維方式組合的可能性。因此,設計思維模式則可以解釋為為了不同特質的設計模式所衍生出來的各種思維方法。

五、三大設計思維模式
1. 典範思維模式
設計過程中,被視為典範的案例,做為效仿的對象,從中得到啟發的思維模式或設計方法。
2. 程序思維模式
設計過程中,按部就班的來推理,逼近問題的解決的思維模式或設計方法。
3. 敘述思維模式
將設計過程的意義表達出來,像說故事一般,試圖說服他人與設計者產生共鳴的思維模式或設計方法。

六、參考書目
1. 建築與工業設計的設計資源(五):設計的方法基礎 / 國科會研究報告 / 楊裕富主持
2. 創意思境─視傳設計概論與方法 / 楊裕富

2008年10月6日 星期一

作業一:空間設計學會論文摘要

舊建築再利用為文化創意產業空間之探討─以南投日月老茶廠為例
Architectural Historical Preservation for Culture Creative Industries Space-
A Case Study for Antique Assam Tea Farm

許雅婷* 楊裕富**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碩士班研究生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副教授


中文摘要

政府推動多年的文化創意產業,可使在地文化更能夠呈現其特色,以利於吸引消費者。但除了以文化資產發展作為首要項目外,舊建築也保留了當地的集體記憶,因此舊建築的保存再利用對於地方發展是有不可或缺的影響。本研究以南投日月老茶廠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傳統製茶文化轉型為創意產業的各種可能性。

  老茶廠的記憶優勢,具體層面記憶如老舊的廠房、倉庫、日式老舊旋窗、舊有機械器具,心理層面記憶如烘茶葉的香氣、老舊的歷史痕跡等,這些記憶價值經過臺灣農林的經營者,結合消費者的感官知覺,產生許多屬於生活的回憶與故事,將空間再利用為茶葉經營與餐旅、藝術結合並提供教育機能的複合式空間,創造出新的空間記憶,成為延續老茶廠空間再生的主要力量。藉由本次探討冀望能夠有效的建立保存舊建築文化創意產業的模式,使臺灣相關文化資產能夠持續發展。


關鍵字:舊建築再利用、文化創意產業、南投日月老茶廠

作業一:自選設計議題寫作─設計思維模式

作業一:自選設計議題寫作─設計思維模式

一、思維模式

所指的是大腦內部的運作,是思考設計該如何解決問題的過程,亦是一種暗箱的作業過程(圖一 暗箱設計人),雖然無法以客觀的原則來證明,但其重點是在於是否能夠提供思維現象裡令人滿意的答覆。思維方式也可稱為思維模式,一般來說,思維模式包括了價值觀、思維過程、思維形式或推論形式三大部分。因此,設計是一種心智上的活動與心智習慣上的專業行為。

圖一 暗箱設計人


二、何謂設計思維過程?

設計思維過程所指的是設計師從事設計工作時的思維歷程,當設計師提出設計條件(題目)後,重提出設計概念到意象(image)浮出,漸漸的設計概念變成具體化,再從逐漸成行的設計案裡去修改、調整、美化,這樣循序漸進的過程,一般而言就是"設計思維過程"。簡單來說,一個設計案的發展流程就稱之為設計思維過程。(如圖一設計發展螺旋)


圖二 設計發展螺旋

三、敘述性設計思維模式
設計的思維模式的觀點是在於設計的重點是所謂的設計的實用性,而是設計中所經歷的「表達」這項功能。其類型有以下幾類:

1敘述思維:設計師的設計思維模式以說故事的方式來,描述設計作品 ,其中就包含了設計師的個人價值觀,在透過說故事的方式對使用者進行軟性說服(催眠),將設計作品的隱喻效果增加。

2感性思維:以如何增加設計作品的感染力為主要訴求,因為一件設計作品若是能夠引起使用者的同理心與共鳴,這樣的設計就算是成功的。

3說服思維:當使用者對於設計作品,仍然抱持著懷疑的態度時,設計師必須要透過某些設計手法使作品賦予感染力,進而產生說服力。

4創新思維(創意思維):設計的構思與發想若能夠把握創新的原則,就讓使用者耳目一新,並且擁有創新的思維設計才是設計思所追求,但是也有時候效果=笑果=好的構思。

圖三 因應專業的設計思維類型初步看法

敘述性設計方法,所指的是想像力以及編故事說服自己也說服他人的能力,屬於較不嚴謹的思維法。感性思維、或表達思維的模式,是敘述性思維設計方法的明箱作法,明顯的與程序思維設計方法有著完全不同的重點。敘事思維設計方法比較著力於確定設計任務、構思發想、形成替選方案。構思發展階段主要是從主題到整個故事大綱的完成,強調想像力與類比能力的培養才是敘述性思維模式的重點,和必須花心思的地方。

四、結論
除了滿足使用功能之外,也要有表達性的功能,滿足這兩項要求是敘述性設計的目的。成功的設計師,在設計作品時,並不只是考慮「機能」問題而已,更要考慮機能考量以外的功能,比如說能不能傳達一些「意涵」、能不能像文學作品一樣等,透過這樣的方式,來感動消費者、說服消費者。

五、參考文獻
1楊裕富 2000 創意活力------產品設計方法論 田園城市
2楊裕富 1998 空間設計概論與設計方法 田園城市
3蔡任伸 2002 台灣汽車展示場探討----以敘述性設計思維模式分析
4研究與設計 1996 環境行為研究的工具 田園城市